呂政璋觀點:對等關稅狂潮襲來─台灣的活路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佈新關稅。(美聯社)

對於美國4月2日在白宮玫瑰園公佈的全球徵收對等關稅政策,政府曾向國民保證,大家可以安心休息睡一覺。然而,一覺醒來,市場上卻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除了原本預定的10%基準關稅外,台灣出口的部分產品竟額外被課以32%的對等關稅,總稅率高達42%。這一數據遠超出政府部門的預估,讓產公協會一片嘩然,不少業界人士直呼「天價關稅,難以承受!」。

網路上,各路網紅紛紛發聲,強烈抨擊政府的不作為與對外談判的軟弱。有人諷刺道:「台積電送了高技術、兵役延長了、軍購買了頂尖裝備,結果還是被課上這麼高的關稅!」更有媒體人直指行政院,要求負起全面責任,並質疑政府是否對全球經濟風險有足夠的預判與準備。但現在的美國,不是以前的美國,可以由您我能預測,也只能做最好與最壞的預備與因應。

財經媒體與市場觀察家們預測,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高額關稅很可能在清明連假之後引爆市場恐慌,進而引領股市與匯市步入熊市,大空頭市場將全面展開。部分分析認為,市場可能出現無量下跌的現象,甚至有可能引發金融市場連鎖崩盤。這樣的情勢,使得企業、投資者與普通民眾都不得不重新評估全球貿易變局下的風險與未來走向。

在這樣的局面下,台灣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既要在外交談判中爭取有利條件,又要在內部出台有效措施,減輕高關稅對產業與市場帶來的衝擊。政府目前正加緊與美方展開對話,希望能在下一輪談判中降低部分關稅負擔,同時加強對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支持,以期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找到新的立足點。

這場由高額對等關稅引發的市場震盪,不僅考驗著政府的應對智慧,更對台灣企業的全球佈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只有在技術創新、制度對接與市場多元化上取得突破,台灣才能在全球產業重組的浪潮中轉守為攻,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佈新關稅。(美聯社)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佈新關稅。(美聯社)

無聲的全球戰爭,從對等關稅開始

當全球仍在後疫情時代的餘震中試圖回穩,地緣政治與經濟力量的板塊卻持續劇烈位移。從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到紅海危機與台海緊張局勢,世界局勢早已進入「後全球化」的新常態。但若說這場變局的主戰場在哪裡,答案可能出人意表——關稅。

曾被視為經濟調節工具的關稅,如今已升級為大國競逐的「冷戰武器」。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重返白宮後首度出手,向全球公告實施「對等關稅」,期間也宣布對中國核心產業產品實施「對等關稅」,不僅引爆市場震盪,也象徵著中美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時代進入尾聲。與此同時,中國快速反制,全面對美國產品,課徵等同稅率的對等關稅,並鎖定美國農業與汽車出口,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你來我往的關稅攻防中持續升溫。

關稅,表面上是調整進口稅率,實則成為重構全球供應鏈、牽動跨國企業策略佈局的槓桿。而在這場「新型經濟冷戰」中,不僅是國家與國家的對抗,更深層地重塑了全球產業鏈的流動邏輯,也對亞洲、新興市場,乃至台灣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 (相關報導: 黃丙喜觀點:川普關税重擊,賴政府劃錯重點射錯靶心 更多文章

本觀點,將從「關稅武器化」的戰略邏輯出發,分析這場貿易衝突的地緣佈局與政治底色,並延伸探討其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深層影響,最終回到企業與政策層面,思考下一個十年的關鍵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