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近期被一場「刪預算」與「大罷免」之爭推入高度政治化的旋渦。民進黨指控國會藍白聯手大砍民生、國防與綠能等預算,並以此為正當理由,接連發動對多位藍白立委的罷免動員,訴諸「還人民公道」的情緒。但若細查立法院的實際預算審議結果與此次罷免操作過程中的媒體傳播與政治算計,便不難發現,這場號稱「保衛民主與民生」的政治行動,其實正好反映出台灣當前民主制度的三大危機:資訊失衡、政黨凌駕民意、與公共資源的高度政治化。
一、預算審議是制衡制度,不是敵我鬥爭
根據立法院202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結果,實際被刪減或凍結的預算僅占極小比例,多數為技術性凍結、要求補充計畫說明或延遲執行的預算科目。尤其在國防、教育與民生支出部分,多為「附帶條件」執行,並未如民進黨所述遭到「大幅削減」。在任何民主國家,國會對行政部門進行預算監督,乃天職所在,且經過朝野協商後的結果更應被視為制度常態,而非政黨鬥爭。
民進黨卻將這類監督行為標籤為「阻撓建設」、「背叛國家」,並在媒體與社群平台以強烈情緒語言包裝,將政策技術問題簡化為道德判斷,實則是對民主制衡制度的嚴重扭曲。
二、罷免制度不應淪為政黨奪權工具
原設計用以反映重大民意落差與防止民意代表失職的罷免制度,近年來已逐漸走向工具化與黨化。此次民進黨所發動的罷免行動,針對的立委並無重大道德瑕疵或背離選區利益之具體事實,其主要「罪名」是支持藍白預算立場,或與民進黨在院會對抗。這樣的邏輯若成立,恐怕未來只要政黨在國會處於少數,便可藉罷免重組結構、動員基層,讓國會變成「選後再選一次」的政治戰場。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罷免行動的真正政治目標,並非「重拾民意信任」,而是劍指國會議長與委員會主導權,最終意在打破當前藍白合作的制衡格局,讓民進黨得以重回主導地位。此舉雖不違法,卻違背民主制度應有的尊重程序與民意節制原則。
三、輿論操控與媒體協作,正在侵蝕公共理性
這場罷免與預算之爭,也讓我們看見當前媒體環境的高度操作性。民進黨與其親近媒體大量製作圖卡、短影音與政治話術,成功將「預算凍結」轉化為「刪除教育、國防與托育預算」的集體印象。這類符號化的政治語言,不僅模糊了事實邊界,也使大眾極難形成基於事實的公共討論。
當資訊來源被單一話術主導,民眾即便心懷疑問,也難以在言論場中釐清真相。這不僅讓公共政策討論空間日漸收窄,也讓民主政治的辯證基礎逐漸轉向對立與動員,進一步強化政黨與社群的對抗循環。
四、社會成本與制度後果不容輕忽
無論罷免是否成功,每一場罷免投票都意味著行政資源的重分配、選務成本的加重與社會氛圍的對立加劇。選區民代將時間與資源投注在罷免攻防,地方治理與公共政策討論自然停擺。而罷免制度一旦泛濫,未來恐怕陷入「少數政黨無須勝選,只需靠罷免逆轉」的扭曲模式,反使民意代表在野時無所作為,在朝時難以監督。
對民主制度而言,這並非進步,而是退化。
結語:民主的本質,不在於勝選而在於誠實
民主政治的競爭固然激烈,但其核心應建立在公開、透明與事實的基礎上。民進黨若欲挽回立院優勢,應正面回應政策質疑、與朝野對手理性辯論,而非透過高度政治動員與輿論操弄製造對立與誤解。
人民的善意與信任,不該成為政治操作的燃料。唯有讓政治回歸理性、讓權力回歸制衡,台灣的民主制度才不會因為選後的「罷免戰」而一再空轉與消耗。 (相關報導: 憂大罷免撕裂台灣!綠議員逆風喊話黨中央「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游盈隆:我挺你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心繫台灣的中華民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