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財稅政策看企業減碳─環保責任能否變成競爭優勢?

筆者認為,在全球減碳競爭趨勢下,臺灣企業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勢,但若能透過碳盤查、技術升級與財稅誘因,企業可將環保責任轉化為競爭優勢。圖為台灣碳權交易所。(資料照,林彥呈攝)

臺灣企業在減碳競爭中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加劇,企業減碳已成為各國政府政策的核心議題之一。隨著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的確立,包括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均透過碳稅、碳費、排放交易機制等經濟手段,強制或誘導企業邁向低碳發展。

臺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企業減碳與否不僅關乎國內環境保護,更直接影響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政府近期推動碳費徵收制度,預計2024年起對年排放超過2.5萬公噸的企業課徵碳費,初期涵蓋約500家企業,佔全國總碳排放量54%。此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6年全面實施,臺灣出口商若無法提供低碳排放證明,將面臨額外關稅負擔。

然而,對企業而言,環保責任是否只是額外成本,還是能轉化為競爭優勢?政府能否透過財稅政策,引導企業將減碳視為長期投資,而非短期負擔?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臺灣企業面臨的減碳挑戰與現況分析

雖然政府推動碳費政策,但企業在執行上仍面臨諸多挑戰,歸納如下:

一、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減碳轉型門檻高

根據2023年工業局調查,臺灣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7%,然而,僅有不到20%的企業有完整碳盤查機制。碳盤查涉及設備升級、數據蒐集、報告製作等技術門檻,對中小企業來說,執行難度與成本負擔較大。

此外,減碳不僅僅是碳盤查,更涉及生產流程優化,如導入綠能設備、改良供應鏈等,這些轉型動作需要資金投入,對資源有限的企業而言難以負擔。

二、政策透明度不足,企業減碳規劃受阻

目前臺灣碳費徵收標準尚未明確,例如:碳費金額如何計算、減碳投資如何抵免 等,企業難以制定長期規劃。此外,是否有產業別差異化費率,例如高污染產業是否應負擔更高碳費,這些關鍵問題仍待政府進一步說明。

三、綠色融資門檻高,企業難以獲得資金支持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2023年臺灣綠色金融貸款總額達新台幣3.6兆元,較2022年成長18%。然而,中小企業申請綠色融資仍面臨挑戰,部分銀行對於減碳計畫的風險評估較嚴格,導致企業難以獲得低利貸款,影響減碳投資的意願。

國際經驗:碳定價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

全球已有多個成功案例證明,透過合理的碳定價機制,企業不僅能達到減碳目標,還能強化競爭力。例如:

一、瑞典:碳稅驅動企業低碳轉型

瑞典自1991年起實施碳稅,初期稅率為每噸30美元,如今已提高至130美元,為全球最高之一。雖然碳稅成本高,但瑞典企業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發展與節能技術創新,不僅減少碳排放,也提升了能源效率。目前,瑞典約66%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企業的低碳競爭力顯著提升。

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歐盟計畫於2026年全面實施CBAM,對鋼鐵、水泥、鋁、肥料等高碳排產品課徵額外碳費。這迫使全球供應鏈朝向低碳生產,許多跨國企業已開始與低碳供應商合作,以確保進入歐盟市場。 (相關報導: 李堅明觀點:台灣應輸出減碳影響力 更多文章

對臺灣而言,CBAM將影響高碳排製造業,如鋼鐵與石化產業,若企業未提早進行低碳轉型,將面臨國際市場競爭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