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更新)隨著網路發達自由行旅客增加,只要有手機在手,出國無論是要規劃景點餐廳、找路、翻譯都能靠自己。加上自由行可以更彈性的安排行程、控制預算,許多人因此不跟團了。既然如此,你曾否好奇旅行社為什麼不會倒?統計2025年1月底數據,旅行社共有4172家,回顧疫情前2019年1月底旅行社數量是3935家,旅行社不減反增,究竟為何會這樣?《風傳媒》編輯曾待過傳統旅行社、旅遊電商等大小旅行社,整合出7大旅行社不會倒的原因。本文也採訪到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黃正聰,以及高典旅行社,分析出旅行社的威脅與優勢,還有讓旅行社獲得營運收益的秘密。
很多人愛自由行「為何旅行社不會倒光」?
1.穩定的供應鏈與優惠價格
查看雄獅、山富、可樂等知名旅行社的官網會發現,旅遊團常常入住五星飯店,以亞洲的旅遊團來說,即便天天住五星團費也不會太高。但實際上自行查看訂房網的五星飯店,整趟旅程住下來價格不斐,究竟為何會這樣?因為飯店和機位一樣,當晚賣不掉就浪費了,不像許多實體產品,可以儲存起來,隔日再賣,因此飯店都會很追求滿房率。旅行社透過和飯店長期搭配,加上團客人數多的優勢,一次就拿下好幾間房間,可以讓飯店滿房率提升,就能夠用比散客更優惠的價格去談房價。
而機票的銷售也是同樣的邏輯,當班次的機位沒有賣掉,就是浪費掉了。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大量訂票,可以拿到團體票的優惠價格,預定到一定人數,領隊的機位航空公司還可能會用送的,旅行社藉此能壓低拿到機票的成本,航空公司也能藉由旅行社的協助促進班機滿載。不過,黃正聰表示,近年來除了靠旅行社幫忙賣票,許多航空開始自己推出活動銷售機票,不讓旅行社賺一手,增加航司自己的利潤,對旅行社售票的依賴度正在降低。
2.旅遊風險管理
自由行時旅客多半會保旅平險、不便險這兩項,保障國外就醫需求,行李寄丟等不便狀況,在事件發生時才可拿到賠償。而旅行團則被政府強制要求投保「旅行業責任保險」及「旅行業履約保證保險」來保障旅客權益。
旅行社能保障旅客權益,確保遊程更加穩妥,高典旅行社表示,現今社會詐騙猖獗,正統的旅行社比起自由行更有保障,高典舉例,自由行如不了解當地情況,付了訂房費到國外找不到飯店就十分困擾,再加上自由行事前安排旅遊相關事宜很耗費心力,在國外發生事情也可能求助無門。
旅行業責任保險是什麼?
旅行社能提供保障機制,如旅行保險、旅遊責任險,並在突發狀況(如航班取消、疫情變動)時協助旅客處理,使消費者更願意透過旅行社訂購行程。
旅行業履約保證保險是什麼?
旅行業履約保證保險是對於投保的旅行社在保險期間內,向旅遊團員收取團費後因財務問題無法啟程或完成全部行程,致旅遊團員全部或部份團費遭受損失時,由承保的保險公司依保險契約之約定,對旅遊團員負賠償之責。
3.有效解決交通問題
如果自由行旅客到大城市旅遊,可以透過地鐵、公車來解決交通問題。不過,如果到了郊區沒有這些大眾運輸工具,除了靠自己自駕,大概率就得跟旅行社包車了。
如果說人多一點包九人座客車,大家攤體下來金額還不會太驚人。但如果是兩個人出國,甚至是一個人獨旅,那包車一天的金額就會滿有負擔的。
因此可以透過旅行社「散客拼團一日遊」的方式,解決郊區的旅遊問題。「散客拼團一日遊」即不像傳統旅行全程幾天幾夜都跟著團隊行動,可以針對自己想去但不方便去的地方單日報名。
4.服務特殊類型團客
公司旅遊、獎勵旅遊、畢業旅行這些團體旅遊,不太可能由老闆、校長、班級導師來帶團,而獎勵旅遊,既然是慰勞員工,也不太會讓員工操勞。再加上學校或公司旅遊,動輒百人千人,要安排餐廳飯店就很令人頭痛,與平時安排自由行三五旅客非常不一樣,多半需要特殊安排餐宿才能容納大量旅客,這一些的客群多半會委託旅行社安排遊程。
高典旅行社說明,他們公司主要著力於規劃商務、展覽、出國考察,這一類團體出團還是要傳統旅行社來處理,「企業單位的會議活動的策劃及落地執行等,這些都需要專業化的服務。」
5.有錢人最愛的客製化旅遊
許多人對「美國運通」的印象是一家信用卡公司,但其實該司有自己的旅行社「歐美亞商務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有別於旅遊團團遊的模式,會放在官網銷售、臉書曝光,該旅行社專門服務白金卡、黑卡會員。該司有一個職位叫做「Travel & Lifestyle Consultant(譯:旅遊與生活顧問)」,專攻一對一的國內外旅遊行程規劃、奢華的飯店住宿及餐飲、深度的旅遊體驗。透過客製化的提供旅遊建議,安排規劃所需,該職缺也有人稱之為「有錢人的旅遊神燈精靈」。
有錢人常會希望把時間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他花費十幾個小時安排行程,把這時間拿去賺錢可能更有產值。所以說有錢人其實也很愛讓旅行社幫自己安排旅行,一來可以節省時間,二來可以享受尊榮的服務。
6.核心旅客支持
核心旅客的支持,也是旅行社非常重要的營收來源,核心旅客主要由三大類族群組成:銀髮旅客、懶人旅客、價格敏感旅客:
年長者可能不熟悉線上訂機票房間、查找資料,再加上旅行時可能語言不通,旅行社能提供完整規劃。除此之外,台灣人口高齡化,有的旅遊團必要時還會安排隨團護士,協助緊急的醫療需求,這是自助行較難得到的妥善安排。
高典旅行社表示,自由行崛起旅行社當然有受到影響,「對此旅行業者,只能精心設計能打動旅客心弦的旅遊體驗,服務態度親切熱情,畢竟還是有高齡者或親子,還是比較適合跟團體旅遊。」
《風傳媒》編輯詢問黃正聰副教授,現代的年輕人具有這些安排得技能,等到年老時未必會和現在的長輩一樣需要全包式的服務。對此,黃正聰表示,時間再拉長一點來說,旅行社確實會面臨這樣的壓力。不過,就他的觀察旅遊業是一個又積極又靈活的產業,只要查覺到商機,就能轉型再發展。
現代人生活忙碌,如果連旅遊都不能放鬆,對部分人來說是非常有壓力的事情。因此對於不想做旅遊攻略的來說,就會透過付費享受全包式旅遊。再者是和家人、朋友、伴侶出遊,可能因為行程規劃、飲食習慣,再到衛生習慣、住宿要求等細節都很容易吵架,負責安排的人如果被抱怨,心裡可能滿腹委屈。
黃正聰教授表示,對於價格敏感的旅客來說,還是挺喜歡旅行社的。旅行社透過量多的優勢,可以壓低旅遊成本,像是推出2萬多元遊日本的行程,便能吸引到想省錢旅遊的旅客。
7.你以為不是旅行社的其實都是
從網路搜尋趨勢中觀察到,大家很喜歡搜尋「KKday、Klook是旅行社嗎?」其實這些所謂的旅遊電商平台也都是旅行社,根據《發展觀光條例與旅行業管理規則》規定,旅行業是特許行業,沒有經過核准辦妥公司登記並領取旅行業執照者,就不能招攬或接待觀光旅客,並安排旅遊、食宿及交通。
只是有別於「傳統包套式」的旅遊團,這些OTA(Online Travel Agency,線上旅行社)主打「元件式旅遊」,旅客根據自己的需求,將旅行中的各個元素(如機票、住宿、交通、活動等)自由組合,形成個性化的旅行行程,而不是依賴固定的旅行套餐。這種方式讓旅客能夠更加靈活地安排行程,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和預算的服務。
至於OTA旅行社的崛起會不會衝擊到傳統旅行社,對此高典表示,「OTA的發展並不可怕,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傳統旅行社的資源協調能力及服務能力是最大的優勢。」
旅行社的轉型階段
雖說自由行當道,旅行社有其優勢穩住腳,但要說旅行社毫無衝擊實在有些不切實際。那台灣的旅行社自1950年代左右成立至今經歷過那些轉型階段呢?
早期(1950s–1990s):以團體旅遊為主,標準化行程,競爭靠價格與服務。轉型(2000s–2010s):自由行興起,旅行社開始提供個人化行程與半自助旅遊。現代(2020s–):數位化、AI 服務、個性化旅遊成為主流。
自由行當道,旅行社如何另闢生機?
從上述轉型階段中可以發現,面對自由行的崛起,業界也不斷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來適應市場變化。從標準化團體旅遊到個性化、數位化服務的轉型,讓旅行社從單純的行程安排者,轉變為更全面的旅遊服務提供者。然而,自由行的蓬勃發展,是否真的會讓旅行社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旅行社還賺得到錢嗎?
對此,黃正聰表示,從觀光署「出國安排方式」的公開數據來看,112年參加團體旅遊的比例僅25.1%,而108年比例多達35%,就比例來說跟團確實下降,但是綜觀旅遊市場,遊客數量變多,旅遊產業越趨蓬勃,旅行社的獲利狀況也比疫情前好。
旅行社的4大賺錢秘密
《風傳媒》編輯詢問那麼面對自由行市場蓬勃,旅行社有什麼因應之道與賺錢方法?黃正聰說明四點,其一,旅遊業近年來力於經營小團體的旅遊模式。有些小團會主打兩人成團,實際上來說2個人出遊旅行社未必會賺錢甚至是小虧,但是透過這種輕鬆成團的方式,能增加報名意願,團員增加到3至4人也許旅行社就能獲利了。
還有,旅行社可以開立「代收轉付收據」節省發票稅。當旅行社使用「代收轉付收據」來代為收款時,實際上是將款項從顧客轉交給第三方,這樣旅行社並不直接取得這筆款項,而是僅作為代理收款的角色。這樣可以降低稅務負擔分擔,旅行社代收並轉交款項,並不會將該款項視為自己的收入,因此不需要為這筆款項開立發票,減少繳稅的義務。
最後,受限於資金不足無法自己開立旅行社,有些人(以下稱「牛頭」)會選擇與現有的旅行社合作,採取「靠行」的模式,依附在旅行社下,以旅行社的名義去招攬,靠自己的人脈去拉人成團。在這種合作模式下,旅行社通常不需要支付牛頭薪水,牛頭反而每月需繳納約5000元的管理費用給旅行社。
「靠行」模式的主要目的在於:一方面,牛頭能夠合法經營,另一方面,也能享有刷卡交易及代收轉付等業務功能。當牛頭開展業務並開始獲利後,旅行社會從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分成。
為何旅行社會越開越多家呢?
《風傳媒》編輯詢問,為何旅行社會越開越多家呢?黃正聰表示,開旅遊業的門檻並不高,有些人受雇於旅行社幾年後,可能就會自己出來開業。黃正聰說明,旅行社會走向資本化跟極小化。資本化會有自己的產品,例如鐵道旅遊、婚禮公司、包遊輪;極小化很類似個人工作室,透過利基市場賺取獲益。
黃正聰說明,這些小旅行社和大旅行社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大旅行社常把設計好的遊程,給小旅行社代售。以行銷層面來說,大旅行社偏好打線上與線下廣告,小旅行社則仰賴人脈直接透過社群發訊息給朋友,提供有人情味和客製的要求,在大小旅行社的配合下,彼此都能有收益,網羅更廣的客群。
《風傳媒》編輯詢問,旅遊團有哪些自助行不可取代的優勢?黃正聰回應,談到好的通路價格,以及一條龍服務,對於沒時間自己規劃者,這些方便性難以取代。總結來說,隨著自由行旅客的增加,確實帶給旅行社威脅與轉機。旅行社經歷了許多靈活的改變與轉型,時至今日才沒有被自由行的洪流下被沖垮。
(相關報導:
星宇航空比長榮、華航貴!為何還是一堆人想搭?揭開星宇的3大行銷秘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