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上週五(3月28日)發生芮氏規模7.7的大地震,已造成1600多人死亡,並導致許多建築物倒塌。
儘管這個東南亞國家是地震高風險地區,但鄰國泰國和中國也受到了地震的影響。
泰國首都曼谷距離上週五地震的震央超過1000 公里(621英里),但該市一棟未完工的30層高層建築卻被地震夷為平地。
BBC在這裡將分析這次地震的原因,以及它如何能夠在如此遙遠的地方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地球上層被分割成不同的區塊,稱為構造板塊,這些板塊都在不斷移動。有些板塊彼此並排移動,有些則彼此上下移動。
正是這種移動造成了地震和火山爆發。
緬甸被認為是世界上地質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因為它位於其中四個構造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巽他板塊和緬甸微板塊—的交匯處。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2004年的海嘯是由印度板塊移動到緬甸微板塊下方造成的。
倫敦帝國學院的地質構造學講師麗貝卡·貝爾博士(Dr Rebecca Bell)表示,為了容納所有這些運動,斷層(岩層中的裂縫)的形成讓地質板塊可以向側面「滑動」。
有一個主要的斷層叫做實皆斷層 (Sagaing fault),從北到南貫穿緬甸,長度超過1200公里(746英里)。
初步數據顯示,週五發生的7.7級地震是由「走滑斷層」運動引起的——即兩個地塊沿著彼此水平移動。
這與實皆斷層的典型運動一致。
當板塊相互移動時,它們可能會卡住,積累摩擦,直到突然釋放,地球發生移動,從而引發地震。
為什麼震感距離那麼遠?
地震可以發生在地表下700公里(435英里)處。但這次地震距離地表只有10公里,非常淺。這會增加表面的震動量。
這次地震的震級也非常大,震級為芮氏規模7.7級。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它產生的能量比投在廣島的原子彈還要多。
貝爾博士說,地震的規模是由斷層類型決定的。
「(斷層的)直線性質意味著地震可能會在大範圍內破裂——斷層滑動的面積越大,地震就越大,」她解釋稱。
她說:「上個世紀,該地區發生了六次七級以上地震。」
這條筆直的斷層也意味著大量的能量可以沿著它的長度輸送——向南延伸1200公里,一直延伸到泰國。
地表對地震的感受也取決於土壤的種類。
在鬆軟的土壤中—也就是曼谷的建築基礎—地震波(地球的振動)減慢並增強,規模變得更大。
所以曼谷的地質條件會讓地面震動更加劇烈。
為什麼曼谷只有一座摩天大樓倒塌?
雖然曼谷的高層建築在地震中搖晃,屋頂泳池中的水被震出,但曼谷恰圖恰區未完工的審計局辦公大樓似乎是唯一倒塌的摩天大樓。
倫敦帝國學院地震工程資深講師克里斯蒂安·馬拉加-丘基塔佩(Christian Málaga-Chuquitaype)博士表示,2009年之前,曼谷沒有一套全面的抗震建築安全標準。
這意味著舊建築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這並非不尋常,因為抗震建築的建造成本較高,而且泰國與緬甸不同,並非經常發生地震。 (相關報導: 「若西太平洋出現危機,日本將站在最前線!」美防長公開施壓,日防衛大臣臉色凝重 | 更多文章 )
劍橋大學建築工程教授艾米麗·蘇(Emily So)博士指出,舊建築物可以且已經被加固,例如在加州、加拿大西部和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