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鴻準還可以買嗎?回測關鍵股價,是恐慌還是機會?專家:投資人應緊盯「這件事」

鴻海近期股價持續走低。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示意圖/顏麟宇攝)

編按:鴻海(2317)近期股價持續走低,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除了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2354)也是近期散戶的重災區。投資人想知道,鴻準跌回到前平台整理區間能買嗎?應該考慮到那些要素呢?請看本文分析。

鴻海股價在去年一度來到高點234.5元,但隨著市場開始質疑AI伺服器的成長動能,鴻海(2317)近期股價持續走低。今日(3/27)再度跌至160元,股價回測去年(2024/8/6)的大量低點160元,技術面已岌岌可危。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從「能否回到兩百元」,變成「股價是否將要做頭」。

除了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2354)也是近期散戶的重災區。該公司在去年一度受惠於Switch 2備貨題材與打入輝達供應鏈的雙重利多,帶動營收大幅成長。2024年第四季營收相較2023年同期成長了175%,股價也一度逼近百元大關,最高來到99.9元。

然而,在2024年第四季財報公布後,鴻準的毛利率僅4.02%、營益率僅1.74%,與2023年第四季的毛利率12.2%、營益率2.6%相比,呈現大幅衰退,市場信心受到重創,使股價從高點99.9元一路跌至今日(3月27日)的67.1元。

鴻海有機會守住160元關卡嗎?鴻準跌回到前平台整理區間能買嗎?投資人應該考慮到那些要素呢?

1. 鴻海赴美設廠是否能改善基本面,還是反而成為負擔?

近年來,鴻海持續擴大美國製造布局,從威斯康辛州到最新的德州投資案,都是為了回應美國政策環境與關鍵客戶(如蘋果、NVIDIA)對在地供應的要求。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去年表示:過去幾年已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當地布局,自2021年重新簽署投資協議以來,集團在當地的總投資已達 10億美元。截至目前,僱用人數成長40%,威州廠營收年增達140%。

鴻海試圖藉此重新定位美國基地的戰略價值,至於最新一筆投資,則是由子公司 Ingrasys Technology USA Inc. 出面,於德州休士頓購置 86.34英畝土地與逾100萬平方英尺廠房,總金額達 1.42億美元(約新台幣47億元),目的在擴充AI伺服器產線、服務美系客戶。

儘管這些投資案在當地享有一定程度的稅賦減免、土地優惠與基礎建設補貼,但投資人仍須謹慎看待這類補助對整體獲利的實質幫助。美國製造整體成本結構偏高,高人工、高稅負與長期運營成本難以避免,補貼往往只是階段性誘因,無法長期抵銷壓力。

更關鍵的是,鴻海目前的財務體質仍屬「薄利型」結構,2024 年毛利率僅 6.25%、營益率 2.92%,即便營收成長,若無法有效拉升毛利率與獲利能力,這些投資最終可能只是增加營收規模,卻對EPS與股東報酬率貢獻有限,甚至成為財務槓桿壓力來源。 (相關報導: 1產業爆發倒閉潮!龍頭公司都撐不住「一個月連倒145間」,正在加速大裁員關閉潮 更多文章

長期來看,赴美投資建立信任,將成為鴻海的真正回報

雖然鴻海赴美設廠的短期財務效益仍有變數,但投資人也應從更高層次去看待這項布局的戰略意涵。以鴻海目前的資本結構與現金流狀況來看,赴美投資,對整體營運並不構成財務壓力。這類擴張屬於「可承擔」的策略支出。更重要的是,這類地緣性投資的本質,並不只是為了短線毛利或產能調配,而是在替未來的合作關係「買下信任」。面對美國政府強調供應鏈在地化,以及蘋果、輝達等核心客戶對製造安全與政治穩定的高度敏感,鴻海願意率先落地、承擔成本,無疑在供應鏈中強化了其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