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宣佈,在川普黑名單上有所謂骯髒15國,可能在4月亮相並用關稅去反制,財經專家和政府財經部會,也在模擬推演可能衝擊。事隔數日後,全球車業公布一份2024銷售資料,中國大陸的比亞迪在去年以3.5兆元(台幣)超越美國的特斯拉,比台灣2025年的中央總預算還多。日經中文網也在去12月專訪比亞迪董事長,報導主題是:比亞迪30年這樣走來,在1994年11月18日該公司初成立只有20人。
不談國內車廠發展過程,就以消費者利益和權益而論,連朝野立委都對政府用高關稅保護業者表示不滿,現在連美國川普總統都可能把台灣保護國內汽車產業列入髒手行為。對此又回到一個老話題──整個汽車產業都用可能造成龐大失業人口去威脅,可是若從國內紡織業發展來看,不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另有媒體報導,國內的鴻華汽車和日本車業合作生產電動車,日本也沒高喊要保護勞工,因為早就有國際化經驗;反觀今日台灣,特別是民進黨執政後,竟擔憂害怕比亞迪落地設廠後,會被貼上賣台標籤。
試想,裕隆汽車成立在早比亞迪之前,如今還不是走入組裝,數十年前能和裕隆分割市場的還有福特六和,當年還是政府公務用車的選項之一;而今日和泰以豐田品牌殺入台灣市場,整個過程不也是關起門玩的自由競爭,和國人與立委訴求的全面開放相比,差別在於把國門打開,讓消費者能自主選擇,何妨把比亞迪當成特斯拉或國瑞汽車,落地在台生產,好讓市場力量去讓國內汽車產業能轉大人?
其實此類問題也發生在阿里巴巴的淘寶未何不能在台灣落地?那南韓的酷朋在台灣有了自己的發貨倉庫和官網,台灣人卻還是停在透過蝦皮或露天上的搬運工,去買不知道轉了幾手又價昂的日用品。讓國人享受到全世界不同產業與勞工在分工體系下的比較利益,才是真正的經濟轉型,否則在川普威逼下又要投資美國,過往又發豪語要銀行業走出國門,瞎忙還團團轉,金融業要打亞洲盃豈不是空話。 (相關報導: 川普關稅突襲爆全球大利空!專家分析「這不算壞事」:這天有機會看到反彈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