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鋼筋水泥,為何萬里長城能百年不倒?專家揭秘穩固的背後真相

為何古代沒有鋼筋水泥,萬里長城卻能歷經600年不倒?專家揭露穩固的關鍵在於當時的工匠使用了「糯米砂漿」(示意圖/取自photo-ac)

長城是中國古代為了防禦外敵入侵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長城進行修繕與擴建,到萬曆帝的200多年間,長城經過20次大規模修建,不過,古代沒有鋼筋水泥,這座明長城卻能歷經600年不倒,對此,專家揭露穩固的關鍵在於當時的工匠使用了「糯米砂漿」,可說是比水泥還牢固。

古代沒鋼筋水泥,為何長城能600年不倒?

長城是古代為了防禦外敵入侵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長城的修築過程極為艱辛,而它不僅具有軍事防禦功能,還促進了中原與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設立關隘並發展貿易。

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2000多年。各國為保護自身領土築起城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侵擾,將各國原有的長城連接並加固,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萬里長城」。

此後,明長城歷朝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到萬曆帝的200多年間,經過20次大規模修建,所築成的一條橫跨多個省份,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現存的明長城全長約 8,851 公里,如果包括秦、漢等歷代修築的長城遺跡,總長度可達 2萬1196 公里。距今也已有600多年歷史。

根據《搜狐網》報導,從1368年朱元璋開始下令修築明長城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00多年,明長城的大部分城牆依舊屹立不倒,不僅僅如此,明朝修建的北京紫禁城、南京應天府皇宮(南京故宮)等等建築的城牆也非常牢固,而古代沒有鋼筋水泥,長城等建築卻能歷經600年不倒的秘密,就在於「糯米砂漿」。

首先是工匠選用的磚石,在鑄造磚石的時候工匠們最重視的步驟就是夯土,意思就是將泥土壓實為堅硬的泥塊,在壓土的過程中剔除泥土中的沙礫和碎石子,製成非常堅硬的泥土磚。

磚石製作完成之後,工匠們便會製作黏合劑,其中就有現代人經常煮粥的「穀物糯米」,糯米是現代人的主要糧食之一,而帶人卻將糯米用來蓋建築,先將熟石灰、石灰岩以及糯米攪拌均勻之後就變成了磚石之間的黏合劑。然後採用外青石磚,內泥土磚的方式將城牆鑄好,經過化學反應後形成強韌的膠結材料,使磚石之間緊密結合,增強了長城的耐久性和抗風化能力。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明長城常採用外層青石磚、內層夯土的結構設計,朱元璋非常恨貪官以及偷工減料的工人,他嚴令工人在城牆的鑄造過程中在磚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監工的人也被要求在自己管轄的區域中的磚上刻名字。城牆建成之後會有專人拿著鐵鎚來鎚城牆,如果能夠將城牆砸壞,負責鑄磚的工人以及那一段的監工都會判死刑,甚至株連家人,在這樣的高壓下就很少有豆腐渣工程。

崔豹《古今注.都邑》有云,「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夯土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窯燒制或砍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此外,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因而,近來實際修築長城僅有明朝,今日所見長城多為明朝建築。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