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關注兩岸農業賽道上的競逐

兩岸雙邊貿易風險不斷升高,台灣多項農漁產品遭到中國大陸暫停進口。(資料照,柯承惠攝)

總統賴清德近期將大陸定調為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兩岸交流恐全面限縮,讓原本複雜嚴峻的兩岸關係更加「雪上加霜」。

隨著兩岸惡意螺旋竄升,雙邊貿易風險不斷升高,不僅台灣多項農漁產品(鳳梨、芒果、蓮霧、釋迦等等)遭到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政府為避免單一市場風險,也大力輔導農民開拓其他外銷市場。然而受限於關稅、價格、季節性、檢疫措施、消費習性、長途運輸等因素,除美國日本市場外,還是很難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根據官方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僅次於美國居台灣農產品出口國第二位(佔總出口值15.2%):居台灣農產品進口國第三位(佔總進口值8.0%),短期很難切割。

畢竟台灣擁有地理位置近,語言文化相近,農產品具互補性等優勢,仍應正視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尤其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00億美元,雖然已經減少,但仍占台灣總順差比重近九成;無論將其視為重要的「貿易競爭對手」或「境外敵對勢力」,都應深刻瞭解掌握中國大陸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知己知彼,才能提出有效的對策,為台灣農業和農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過去台灣農業在品種改良,生產技術,產品品質卻有傲人之處;然而隨著國內外環境轉變,台灣農業遭遇諸多問題(如勞動力老化、小農化發展缺乏規模、高生產成本、外銷市場受限、產銷經常性失衡、全球貿易競爭和氣候變遷加劇等等),政府卻將大部分經費用於農業福利(如各項津貼及補貼),導致農民逐漸養成依賴的心理,而是不力求自立更生,加以每年編列的科技研發經費偏低(農業部114年度總預算數為1692.54億元,而科技發展支出為49.97億元,僅占總預算比率約3%),儘管國內也有若干採取智慧農業耕作成功的案例,但仍無法普及成為農業主流,長期結構性困境依舊未解,長期下來將不利農業的國際競爭和永續發展。

不容諱言,這些年中國大陸著力於農業科研創新、技術移轉和推廣上,獲得相當大的進展,不僅能端穩端牢「中國飯碗」(2024年,大陸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兆斤新臺階,比上年增產221.8億斤),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4:1,在農產品生產技術和品質上也獲得大幅提升,例如:透過智慧技術,積極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無人農場的版圖,例如極飛科技在新疆打造超級棉田無人農場,占地3000畝,是一個集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場管理系統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項目,幾乎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等等;正透過綜合施策(如建立糧食產銷區橫向補償機制,擴大農保項目等),將重要農產品價格波動維持在合理水準,並進一步落實價格、補貼、保險等支持政策,來提高務農的積極性;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透過優化糧食生產、加工、儲運等全鏈條環節,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揭榜掛帥,政府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專案張貼出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可揭榜,並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結合研究單位技術和企業資金、市場優勢,也有助於提高科研成果轉化;廣設「科技小院」,將農業專業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為農作物開藥方,為農戶解困惑,助農增收;讓願意留在農村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提高「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等,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台灣農業的經驗及技術過去是對岸觀摩學習的對象,如今時空背景轉變,中國大陸的農業在科研創新及技術落實推廣上,已有長足進步,差距正在縮短,值得台灣重視跟警惕,不想被追上甚至超越,就必須加快速度,別讓「溫水煮青蛙」,「龜兔賽跑」等警語,在兩岸農業賽道上重蹈覆轍! 

*作者為農經博士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別把農產品綁上兩岸對撞列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