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嗎?出現「3情況」快就醫!初期症狀發展一次看

五十肩指的就是負責活動的「肩關節囊」發炎、黏住,所以產生了疼痛與角度受限的問題。(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編按:五十肩,醫學上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一種因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進而影響肩膀活動的疾病。許多人以為五十肩只是不小心拉傷,休息一下就能痊癒,但實際上,它的病程分為三個階段,還可能留下後遺症。

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發炎」

說起來,西醫命名不若古人及日本人有趣,往往光讀病名就能理解整個疾病的來龍去脈。

正如「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字面上的意思,五十肩指的就是負責活動的「肩關節囊」發炎、黏住,所以產生了疼痛與角度受限的問題。造成肩關節囊發炎的確切原因,醫界並未非常明朗,只知道一旦肩關節囊發炎,身體為了自癒發炎所造成的組織破壞,會用很多「膠水」(纖維母細胞)進行修補。

然而這樣一來,破損的地方黏好了,但也把整個關節囊一起黏住了。這情況類似我們用三秒膠黏東西時難免會沾到手指頭,這時如果不快點把手指頭分開或把膠水洗掉,手指也會被黏在一起。換言之,不論是身體細胞或人體本身,都是把不該黏住的東西黏在一起,動彈不得。

纖維母細胞

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是生物結締組織的基本構造,負責合成胞外基質和膠原蛋白的細胞,是動物傷口癒合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冰凍到解凍,五十肩分三期

江湖盛傳,五十肩「擺著不要理,時間到自己好」,這句話對也不對,我們先來看看五十肩的疾病周期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期:有點痛的「疼痛期」

「疼痛期」也叫「發炎期」,這期的肩友常以為是因為最近過度使用肩膀,休息一下就好,孰不知愈睡愈痛!

疼痛期的特徵是活動肩關節時,可明顯感覺肩膀深處的疼痛,以為休息一下會好,卻逐漸出現夜間不活動也會疼痛的狀況。肩友常為了避免關節因活動造成的疼痛,出現代償性調整姿勢,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增加旋轉度,反而造成肌肉痠痛。也就是此時,肌肉與關節囊的疼痛會合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是裡面痛還是外面痛。

此期肩友就診時,他們的肩和背常常出現過度熱敷的「低溫燙傷」大理石痕,甚至不用問是哪一邊的肩痛,一看就知。

第二期:又痛又卡的「增生性滑囊炎期」

「增生性滑囊炎期」又稱「黏連期」,前面是發炎,現在是黏在一起。這期肩友會感覺疼痛度有些下降,但卻穿不了衣服!

一旦關節被黏住,肩部活動角度就會受限。最常見的典型症狀是肩關節無法外轉、內轉及外展,生活因此大受影響:需要不求人抓癢、改穿前扣的衣服、無法梳頭等。為了完成這些日常活動,肩友常會做出極度扭曲的姿勢,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姿勢不良,也常常出現腰痠背痛的情形。

第三期:不太痛但很卡的「成熟期」、「溶解期」

人稱「溶解期」的最後一期是五十肩最後階段。在傳說中,此階段會猶如冰塊解凍般,病人的疼痛度減輕,肩部活動角度漸進式好轉,有如︿桃花源記﹀裡說的:「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但是,實際上的醫學長期追蹤研究卻發現,約有五成的五十肩患者,七年後還是會感到疼痛及角度受限,有些甚至到十一年後仍有症狀。如前所述,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屬於那五成,還是另外五成。 (相關報導: 經常失眠怎麼辦?中醫師曝多吃「1種魚」不只助眠,還補肝腎、益脾胃 更多文章

五十肩是個辛苦的過程,輕微的五十肩可以透過復健和居家運動改善,若已復健超過一個月沒有起色,可能轉變成「頑固型五十肩」,肩友請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進階治療,別錯過五十肩的治療黃金期,拖延成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