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隆陞觀點:賴清德正在走向獨裁

台灣民主得來不易,但當權力逐步集中、言論受限、司法與國安政策遭政治操弄時,我們必須警惕,確保自由與制衡機制不被侵蝕。(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灣民主的成就,是歷經多代人長期努力與制度改革的成果。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法治,社會各界投入巨大的心力。然而,令人憂慮的是,當前政治的某些發展正在侵蝕我們多年來建立的民主基礎。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的多項作為,正帶領台灣走向權力高度集中、民主空間逐漸壓縮的危險道路。首先,應當嚴肅看待罷免制度的濫用問題。罷免本是民主制度中的一項制衡機制,用於撤換不適任或背離民意的公職人員。然而,近期以政治立場為主軸的大規模罷免行動,轉變成對在野黨立委的清算與施壓工具,不僅破壞了代議制度的穩定性,也對社會造成撕裂。連曾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都坦言,罷免行動恐造成「惡的循環」,應引發更多反思。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對於人民普遍關切的司法與安全議題,表現出高度的迴避與政治化傾向。以死刑為例,目前台灣雖仍保留死刑制度,但實務上長年未執行,形同「實質廢死」。這一政策轉向並未經過充分的社會討論與制度改革,而是透過大法官釋憲與行政手段,形成與民意相背的執行落差。社會對於正義的期待,不應因行政機關的消極作為而被否定,受害者家屬更不應在法律既定判決下,長年等待正義的實現。在國家安全方面,政府單方面將中國大陸界定為「敵對勢力」,未經充分社會討論即對外發表高度挑釁言論,無疑加劇區域緊張。這樣的舉措,不僅衝擊台灣與國際友人建立的信任與合作基礎,也讓台灣被視為區域不穩定的潛在源頭。在全球安全局勢日益複雜之際,台灣需要的是謹慎務實的外交與安全政策,而不是片面升高對立的政治操作。與此同時,當社會出現不滿與批評聲音時,政府卻傾向以更嚴格的法律與制度進行管控。例如加強對言論的監控與社群媒體的管理、擴大國安機構的權力範圍等措施,雖然名義上為防範滲透與維護穩定,但若缺乏有效監督機制與界線,極易滑向類戒嚴狀態,使社會陷入寒蟬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歷任總統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亦多強調自由民主的重要性。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皆在國際間爭取台灣作為自由民主體制的典範地位。然而,賴清德總統的「賴17條」政策與部分強硬立場,卻使這種形象受到削弱。在未獲得國際友人公開支持的情況下,這些政策不僅可能傷害台灣與美歐關係,也使我國在東亞安全架構中成為變數。此外,近期在國會審議國防與司法相關法案時,行政部門試圖以國安為由強行推動特定法案,卻未能提供充分的說明與社會溝通,這也引發對民主程序的質疑。例如在軍事審判改革議題上,政府應強化審判體系的獨立性與程序正義,而非將國安作為工具,為行政權力擴張辯護。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權力的制衡與透明,而不是以國家安全或意識形態為名,不斷擴張行政權力與限制人民基本自由。當政府可以透過罷免打擊異己、透過司法拖延逃避責任、透過安全名義壓制言論時,我們必須問:台灣是否正一步步走向權力集中、民主倒退的路上?公投制度的提出,某種程度反映了社會對現有代議政治的不信任與補充。包括反廢死、反戒嚴、反戰爭等議題若能透過全民公投加以討論,不僅是對行政權的監督,也可讓台灣民主走向更成熟、開放與多元的發展。台灣的民主來之不易,任何試圖擴權、繞過民意、打擊異己的行為,都應受到社會的警惕與反思。守住民主的關鍵,從來不只是形式制度的存在,更在於是否能保障多元意見、維持制度制衡、防止權力失控。身為學者,我深信,唯有建立起更健全的監督機制與公民參與制度,才能確保我們所珍惜的民主自由不會在看似合法的程序中悄然凋零。 (相關報導: 風評:拉法葉艦案是勳章?還是污點? 更多文章

*作者曾任教國外大學,長期在海外評論臺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