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於 3 月 10 日探討 AI 是否正處於泡沫之中,或將引領下一場黃金年代。筆者摘譯部分內容,並結合本土角度,希望為臺灣投資人提供另一種理解與省思的角度。
該文指出,今年是 2000 年納斯達克觸頂、引爆網路泡沫的第 25 週年。當年科技股五年間飆漲逾 500%,隨後迅速崩跌。儘管如此,網路技術未曾消失,反而催生了 Google、Amazon、Meta 和 Apple 等科技巨頭。
如今,人工智慧(AI)正迅速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輝達市值突破 2.7 兆美元,OpenAI、Anthropic、Mistral 等新創公司持續獲得巨額投資,美股與臺股也湧現大量 AI 題材股。這讓不少人擔憂:AI,會是另一場泡沫嗎?
近日美股科技類股大幅回檔,也讓投資人對 AI 是否出現過度投資產生更多擔憂。
然而,與其一味討論泡沫是否會破裂,不如回顧歷史教訓。正如經濟學者 Carlota Perez 在《科技革命與金融資本》書中指出的,每場科技革命幾乎都伴隨熱潮、泡沫與修正。「泡沫,是創新擴散的必要之惡。」
好泡沫 vs. 壞泡沫
投資人應學會區分「好泡沫」與「壞泡沫」。前者的資金投入於基礎建設與技術創新,例如電力、鐵路、網際網路等,最終能轉化為實質的生產力;後者則是短期炒作、缺乏長期價值的資產,如鬱金香球莖與次級房貸。
AI 顯然屬於前者。如今的人工智慧已廣泛應用於撰寫程式碼、生成文件、優化物流、診斷醫療影像,甚至擔任客服或虛擬助理。這些應用針對的,正是人們日常投入最多時間的工作場景,意味著它具有提升整體社會生產效率的潛力。
當前,許多 AI 新創仍在燒錢,商業模式尚未明朗。但正如 2000 年的光纖電纜鋪設最終成就了之後 Netflix 的崛起,今日的 AI 基礎建設,也極可能成為未來十年的生產平台與創新引擎。
失敗與成功之間,只有時間差
1994 年,美國新創公司 General Magic 推出一款具備觸控螢幕與語音助理概念的手機,卻因技術與網路環境尚未成熟而早早退場,最終在 2002 年破產。
然而,這家公司的工程師後來參與 iPod、iPhone 的研發,創辦 Android,並主導 Apple 今日的 AI 發展。General Magic 雖未存活,其概念與技術卻深刻影響了未來二十年的行動科技。
今天的 AI 新創或許也會走上類似的軌跡。即使部分公司無法走得長遠,其技術突破與創新構想,仍可能被未來的領導者承接與實現。這正是「好泡沫」的真正價值所在——它讓未來提早發芽。 (相關報導: 美中科技戰》老美只會限制晶片出口,真的管用嗎?瑞士學者:美國嚴重低估中國的科技創新 | 更多文章 )
投資 AI,該看什麼?
與其試圖預測哪家 AI 公司能存活,不如借鏡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的投資思維——關鍵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辨識那些「不可避免的趨勢」。若我們相信 AI 是下一個長期趨勢,重點應放在「如何參與」,而非「是否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