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千億也沒用?歐盟質疑比亞迪匈牙利設廠「對當地無益」,還要調查中國有無不公平補貼

中國車廠比亞迪(BYD)在慕尼黑車展展示自家電動車。(美聯社)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近日正式開啟調查,針對前往匈牙利投資設廠的中國電動車龍頭製造商比亞迪(BYD),要確認這個位於匈牙利的生產線,建造過程與相關計畫中,是否有接受來自中國官方的「違規補貼」,這一舉動可能進一步擴大歐盟與北京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 

金融時報》(FT)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這個所謂「外國補貼規則」(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 FSR)調查仍在初步階段,未來如果布魯塞爾官方發現,比亞迪確實受益於不公平的國家補助,極有可能下令該企業出售部分資產、縮減產能、歸還補貼,甚至開出一張鉅額天價罰款帳單。 

與北京關係交好的匈牙利現任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選擇一條與其他歐盟國家不同的道路,近年來積極且大力吸引中國企業投資,使該國成為陸企挑戰歐洲市場的關鍵門戶。前文提及的比亞迪設廠計劃,就是要在匈牙利南部塞格德(Szeged)投資40億歐元(約新台幣1435億元),打造一座專屬生產線,預計創造至少1萬個工作機會。但這個看似良好的投資計畫,卻有歐盟官員私下表示,比亞迪位在匈牙利的生產線,主要使用來自中國的勞工與中國進口零件,包含電動車最關鍵的電池都是,實質對該國本地經濟貢獻並沒有想像高。

但當聽聞相關消息後,匈牙利歐洲事務部長博卡(János Bóka)僅冷冷回應表示,布達佩斯尚未收到歐盟正式通知,可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強調匈牙利政府對所謂國家補貼一直都有嚴格審查標準,因此對此案會保持冷靜態度,先看歐盟官方下一步怎麼做。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在印尼展出的車款。(美聯社)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在印尼展出的車款。(美聯社)

比亞迪近年來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除了遠赴匈牙利打造生產線外,還計劃前往土耳其設廠,並考慮擴展第三個歐洲據點,為擴大歐洲市占率做好萬全準備。這一切都拜比亞迪2024年在香港,成功籌資56億美元(約新台幣1847億元),讓這家電動車龍頭能放膽加速國際擴張。可看在北京眼中,官方卻對比亞迪的海外擴張抱持審慎態度。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正在拖延批准,比亞迪赴墨西哥設廠的計畫,擔憂其智慧車輛技術,很可能因此外流到美國。 

除了比亞迪,其他多個中國電動車品牌,也加速布局進軍歐洲市場,奇瑞(Chery)選擇從西班牙開始,吉利(Geely)則正在與波蘭談判,至於關鍵電池大廠的寧德時代(CATL),則與比亞迪一樣,選擇從匈牙利開始,建設旗下歐洲最大電池廠,投資總金額超過70億歐元(約新台幣2512億元)。 

何謂「外國補貼」?

歐盟在2023年制定《外國補貼規則》(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法案允許執委會主動審查,各種來自歐盟(EU)以外的政府補貼,其範圍涵蓋面非常廣,像是直接補助、低息或無息貸款、稅收優惠、政府資助的研發計畫、特定政府合約等項目,都能被視為政府干涉或不公平競爭。

該規則上線至今,已多次用於調查中國企業。歐盟曾在2024年認定,包含比亞迪在多個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有「接受國家補貼」,因此對其品牌進口至歐洲的電動車,都必須加徵17%關稅,也因為這個限制,才讓比亞迪決定砸下重金前往匈牙利設廠製造,繞過所謂歐盟外部進口的限制。 

中國車廠比亞迪(BYD)電動車使用的自製電池。(美聯社)
中國車廠比亞迪(BYD)電動車使用的自製電池。(美聯社)

而歐盟貿易總署長薩冰(Sabine Weyand)曾公開提出警告,任何中資企業在歐洲當地投資,都必須遵守歐洲規則,確保市場公平競爭。她強調,「我們不會接受單純的組裝廠,包含那些沒有任何技術轉移或附加價值的生產線進駐。」雖沒有指名道姓,但很明顯就是在提醒比亞迪,不要將匈牙利新廠房,當成毫無技術含量的單純組裝中心。 (相關報導: 瞄準中國比亞迪 華爾街日報:特斯拉開發低成本Model Y,薄利成本拚了! 更多文章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級,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面臨不小挑戰。如今隨著針對比亞迪審查啟動,外界都好奇、歐盟接下來會不會對更多中國電動車企業擴大審查,甚至對具有中國政府背景或收取資助的企業,祭出更嚴格的制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