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裔科學家加強調查下,近年來越來越多在美國任職的中國教授選擇返回中國,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近期又有幾位中國學者自美國返國,分別有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回母校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數學家林華新卸下在俄勒岡大學近30年的教職,在新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SIMIS)擔任教授。
據了解,劉暢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等離子體物理與核聚變,重點關注磁約束聚變裝置中逃逸電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關的物理問題,為下一代核融合裝置設計緩解破裂和逃脫電子的可靠方式。
陸媒《觀察者網》報導,在能源議題上,新一代核能能源技術的發展成為未來的重要目標之一,「可控核聚變」則是該領域中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突破的關鍵技術,而核聚變也正是劉暢的主攻項目之一,在大陸持續高速推進核電使用的環境下,劉暢的加入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公開資訊顯示,劉暢2011年7月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2月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他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作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美關係轉冷,近期在美的中國科學家許多都選擇歸國,他們的考量包含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
近期包括在計算機科學家和區塊鏈專家陳婧、在美國埃默里大學任教逾10年的生物統計學者胡懿、在美國工作40多年並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計算物理學家陳滬東等,都在返回中國。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先前報導,美國自1950年代初便開始解密核融合能源研究,但起步較晚的中國近年來加快步伐追趕。日經新聞發布的行業數據則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核融合專利數量激增,目前已超過其他國家。
近期另一位返回中國的是69歲數學家林華新,他是在1994年定居於俄勒岡州,此後在俄勒岡大學擔任了30年的教授,他專攻算子代數,在解決「C*-代數」理論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林華新去年底返中加入SIMIS並擔任教授。
此外,計算機科學家和區塊鏈專家陳婧、在美國埃默里大學任教逾10年的生物統計學者胡懿、在美國工作40多年並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計算物理學家陳滬東等,都在近期返回中國。
隨著中美關係轉冷,近期在美的中國科學家「回國潮」正在加速,他們的考量包含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 (相關報導: 習近平召開民企座談「被低估」 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AI商機逾10兆美元 | 更多文章 )
2024年1月,國際力學、材料及工程科學領域頂尖專家高華健全職加盟清華大學。高華健曾獲國際固體力學最高榮譽希爾獎(Hill Prize)、國際應用力學最高獎鐵木辛柯獎(Timoshenko Medal)、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獎章(ASME Medal)等國際頂級榮譽項,是迄今為止國際力學領域唯一同時獲得以上三大榮譽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