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後不定期出血,當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2種採檢方式有助及早發現

婦產科醫師邵芷萱提醒,子宮內膜癌是近年發生率逐漸上升的癌症。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60歲吳女士因停經後仍不定期出血定期就診追蹤,某次超音波檢查發現其子宮內膜厚度異常增生,醫師決為她進行「子宮內膜搔刮術」;不料術中醫師意外發現吳女士子宮中有一塊肉瘤,若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病變為子宮內膜癌,雙方經討論後,決定以摘除子宮的方式根除病灶。術後吳女士不再受異常出血困擾,生活品質提升。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女性癌症子宮體癌發生人數擠下胰臟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中的第10名。子宮體癌又細分為惡性子宮肉瘤及子內膜癌,而其中子宮內膜佔9成以上。

子宮壁的外層到內層是由漿膜層、平滑肌肉層及內膜層三層組織構成。當子宮最內層的內膜層長出惡性腫瘤,即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歲前後停經的女性,以及肥胖、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其病因目前醫學上並無確切說法,但若內膜層接收到雌激素荷爾蒙的刺激,就會大幅增加病變機率。

子宮內膜癌年經化趨勢加劇 3原因恐增加罹癌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邵芷萱指出,子宮內膜癌主要症狀為不正常出血,但有些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且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部分原因與飲食西化、環境荷爾蒙有關。此外,女性愛用的保妝保養品如膠原蛋白、胎盤素等,部分可能因含有雌激素或是會刺激雌激素的成分,食用後易導致荷爾蒙過剩,進而造成內膜病變,甚至增加罹癌風險。

邵芷萱進一步補充,由於缺乏類似子宮頸抹片的普及篩檢方法,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較為困難,目前多使用「子宮內膜抽吸術」或是「子宮內膜搔刮術」進行子宮內膜的採樣,並將檢體送至病理化驗,再進一步評估。

子宮內膜抽吸術、內膜搔刮術差別在哪?

「子宮內膜抽吸術」是可以於門診進行的簡單方式,在不用麻醉的情形下,醫師會將一支細管從受檢者的陰道進入,並經由子宮頸進入子宮內,抽取少量子宮內膜組織;而「內膜搔刮術」則須於手術室中進行,在受檢者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的狀態下,醫師會使用器具將子宮頸擴張至適當寬度,再將刮匙伸入子宮內,刮取內膜組織,相較之下採集的範圍會較全面。 (相關報導: 淺眠難入睡?專家傳授3招好眠策略:睡前千萬別碰這東西 更多文章

臨床上會依據內膜增生情況、病灶嚴重程度及病人臨床狀況如體力等決定採樣方式。若經過病理檢驗確定為內膜癌,治療則主要會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等方式移除病灶。該病早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晚期則大幅減半至30%以下,因此及早發現可以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