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廢核三蓋光電,屏東成為兩個太陽

高雄左營的建築屋頂設置的光電系統。(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太陽能板雖然吸收大部分的陽光,也只有一小部分,僅約15%~20%的入射能量會轉化成為光電能源,但剩下的能量會轉變成熱量重新返回到環境!因為太陽能板吸收走了大量的光子,剩餘的熱能並無法靠自己反射離開地球,所以只能殘留在大氣層中。且太陽能面板通常顏色很深,因此會比地面吸收到更多額外能量,反而降低原有地面生態環境的返照率,而這些熱量最終都還是會回到環境上,這就是因為太陽能板吸光不吸熱的特性所造成。

以前的太陽光與熱會在光子的帶領下抵達地球,而大約有30%的太陽光與熱又會在光子的帶領下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太陽光熱則大多被地球上的植物、雲層、海洋和陸地等所吸收,但如今世界各地所大量建造的地面型光電會阻絕了地球生態本該有的反射率及吸熱反應,使殘留的熱能只能存在大自然中而無法離開地球。

台灣屏東縣的恆春核三廠2號機即將於今年的5月17日除役,「無核家園」的政策也正式進入到了倒數收尾階段。屏東縣議員盧玟欣表示,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在用核電,恆春半島各鄉鎮首長一直都希望核電廠延役,台灣缺電,但電費醞釀調漲,中央為了非核家園,大力去推動太陽能光電,核三廠內已經在興建光電場,但光電板卻會破壞恆春美麗風景與生態,且太陽能可不可以補足核電也是問題。

恆春鎮長尤史經指出,台灣廢核之後,對台灣的能源整體而言,除了質疑電力是否足夠之外,現在台電對於電價上一直逼著要調漲,地方上其實希望核電能夠延役,並認為核安不是問題,因為一切都照著先進國家的方式在處理,對地方而言,除了每年睦鄰回饋金約2.4億元減少,廠內數百名工作人員也可能面臨一波的失業潮。鎮長表示,核三廠除役的步調目前早在進行中,地方上期待能延役,「其實要重啟隨時都可以,只是看要不要做而已」。

所以,台灣執政者堅持完成無核家園,並全力鋪滿太陽能板,才是對老百姓最好選擇?還是應該讓核電廠繼續無縫接軌去延役發電,讓台灣人民甚至這片土地上,能有更好的結果?其實若先不論全世界各地的國家是否都已經開始轉身擁抱核電,若台灣不跟進下,對於產業經濟是否會因此錯失良機?我們何不妨就先從當恆春的核三廠地區若全面改為光電場時,這對未來屏東等周遭附近到底會形成什麼樣的影響?也許當我們能對於光電的認知角度去對於縣市發展做個通盤推測時,會更能了解到:台灣政府在後續能源這盤局的棋路走勢上,是否注定是輸局一盤?

經濟部的能源署組長林文信說,經過工研院實地量測,地面型光電板在日間因太陽照射會與一般地面一樣提升溫度,但在光電板熱度距離20公尺就會回到環境溫度。但是當你住在一個佔地達三、四十坪大的家裏,去開啟了一台大小直徑只有三十公分的電暖爐時,讓電暖爐從早上一直發熱到晚上太陽下山再來去感受溫度,你會覺得屋內的空氣會因為距離20公尺就會回到環境溫度?還是根本空氣一直在吸收增溫中,使環境更熱了?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農地變更光電使用,誰來顧保育? 更多文章

並不需要規定一定要有達到多少數量光電板的設置規模,才能夠去影響到當地整體的氣候,世界上所有的能量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也不會憑空去消失,一定會是從一種形式轉化成了另外一種形式而已,所以太陽能光電板產生的熱能並不會因為光電板散佈在各處或因範圍被拉大而自己會消失掉,而是在熱傳導的路程上已無形被周邊的大氣層或海洋所吸收掉了,但熱能還是等同持續存在於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