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別讓罷免成了「二次革命」

反共護台聯盟5日舉行「全台大罷免─反對政治詐騙、找回專」業國會記者會,出席的的罷免團體宣布啓動第二階段罷免。(資料照,柯承惠攝)

自去年賴清德就任總統以來,臺灣政壇持續動盪不安。在朝小野大的國會局勢下,總統與在野黨的爭鬥不斷升級,甚至動用了極端的罷免手段來打擊政敵,造成朝野對立愈演愈烈。這不免令人聯想到民國初年,贏得國會的國民黨與手握兵權的袁世凱之間的權力鬥爭。

輸掉共和的國民黨

1912年8月,革命成功後的同盟會與其他新生政黨,共同改組為國民黨,標誌著同盟會從革命組織轉變為民主政黨。隨後國民黨在隔年的國會大選中大獲全勝,分別在參眾議院中,拿下48%和45%的席次。國民黨的大勝意味著袁世凱的地位受到威脅,然而,袁世凱卻不敢公然反對《臨時約法》與新生的國會。

1913年3月,剛贏下國會的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車站前遇刺。儘管袁世凱被懷疑是密後主謀,但國民黨內也並沒有做出討伐袁世凱的決定。但隨後袁世凱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並用鹽稅、海關稅及四省稅項作為擔保,史稱「善後大借款」。但此次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准,國民黨紛紛指責袁世凱獨斷專行,不僅是背叛國會,更是賣國。

原本就不是同一陣營的袁世凱,決定採取強硬作風。5月袁下令「除暴安良」,公開威脅以武力討伐國民黨,並在6月將國民黨籍的江錫、廣東與安徽總督撤職。朝野的矛盾愈演愈烈,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並決定北上討伐袁世凱。不過手握兵權與財權的袁世凱,在隨後的2個月裡,擊潰南方的革命黨,孫中山等人也只能逃往海外。

雖然二次革命的時間僅有2個月,卻對日後中國政壇帶來極大影響。沒有南方革命的牽制,一家獨大的袁世凱就逐漸膨脹,並為日後稱帝之事埋下伏筆。而原本興興向榮的民主共和,也因此中斷。民國成立後,可以透過國會與法律,解決不同意見的途徑,也被軍閥的武力討伐給取代,進而導致後續軍閥混戰的局面。

輸不起的民進黨

政壇上的朝野對峙屢見不鮮,但是像如今用罷免洗滌民主的作法,屬實少見。臺灣已走入民主三十餘個年頭,大多數的紛爭都可以用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為何我們今天需要走向大罷免?

蔡英文全面執政時,立法院早已成為多數暴力的擂台。許多法案與議案,都可以用人數壓制在野黨。如果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果斷國家大事,那何來民主協商空間?當民進黨過慣這樣養尊處優的日子,就無法回到那耗時耗力的民主談判桌上。這樣的民進黨,在面對人數劣勢的國會,便被在野黨狠狠的反擊,使得民進黨必須做出常規以外的操作。

當民進黨少了國會遮羞布,就必須做出新的玩法。正所謂綠營有三軍「天上有青鳥、地上有黑熊、水裡有蟾蜍」掌握「軍權」與國家機器的民進黨,自然有底氣向不爭氣的在野黨發起罷免戰爭。然而,沒有人知道罷免是否能夠奏效,只好拿基隆市長來試水溫。儘管罷免第一槍並未擊垮謝市長,但這一槍並沒有熄火,成功把民進黨的基本盤給打出來。 (相關報導: 幕後》擒賊先擒王!民進黨看到秘密數字 大罷免調轉槍頭對準花蓮王傅崐萁 更多文章

有了經驗的民進黨,自然在罷免戰場上輕車熟路;相比之下,在民進黨喊了大罷免大半年,國民黨卻是真的安逸大半年。以為可以等到二階通過後再起身,殊不知敵人都已兵臨城下,自家的號角都沒吹響。在被中選會退件前,許多民眾都不知道有以罷制罷這回事,只能邊嗆邊罵地跑到連署站前連署。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民進黨有這麼大的口氣,還不是靠著這個不爭氣的國民黨在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