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進入關鍵時刻,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與制裁不斷升級,而中國則啟動1355計畫,試圖突破美國的科技限制。這場戰爭不僅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更牽動AI、電動車等新興科技的未來發展。
美國高壓封鎖 中國如何應對?
隨著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技術限制,包括AI晶片、半導體設備與高性能運算技術,中國的科技企業正面臨嚴峻挑戰。然而,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技術自主化,試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電機博士曲博指出,美國的科技封鎖雖然對中國企業造成壓力,但中國在軟體開發、改良創新、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方面擁有獨特優勢,這使得中國仍然能夠在技術競爭中保持一定的成長速度。
中國1355計畫的核心戰略
1355計畫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部分,重點在於透過進口替代策略,逐步提升本土科技企業的競爭力。具體做法包括:
1.先讓組裝廠進入市場,降低對外國企業的依賴2.引導供應鏈本土化,逐步取代美國與歐洲企業的技術3.利用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壓低成本並擴展國際市場
財經專家吳嘉隆認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策略類似於過去在智慧手機、電動車等產業的模式,透過進口替代,並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未來,這套策略也可能運用到半導體與AI產業。
1355計畫的全球影響
在AI與半導體產業的競爭上,美國仍然擁有技術領先優勢,但中國透過技術改良與規模生產,正在快速縮小差距。
專家分析,美中科技競爭的模式可以概括為:
美國擅長原始創新(從0到1),透過高額研發投入,開發突破性技術中國擅長改良創新(從1到2),透過降低成本與規模經濟,推動產業發展
這樣的競爭模式,使得美國企業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卻可能因為中國的低成本競爭而難以回收。長期下來,這將影響全球科技市場的發展方向。 (相關報導: 零股股東也能領紀念品?這幾家企業送出的超值禮品必領,最後買進日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未來科技戰:誰能笑到最後?
雖然1355計畫 使中國在技術封鎖下尋找突破點,但美國仍然握有晶片設計、半導體設備等關鍵技術,短期內中國仍難以完全擺脫美國的影響。然而,這場科技戰爭不只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更是全球供應鏈的重塑與重組,未來幾年,全球科技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