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2個月就是賴清德上任滿週年,也是朝野全面鬥爭的一週年。從青鳥抗爭、基市罷免,再到如今大罷免運動,朝野之間誰是贏家,各有所執,但最大的輸家,一定是人民。要形容過去一年的臺灣政壇,就是政治兩極化、媒體失衡化、政府恐嚇化、鬥爭常態化、施政停滯化,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似乎除了棒球外,就沒有什麼可希望的。究其原因,就是一個選擇沉默的在野,才塑造一個又殘又暴的政府。
「殘」「暴」的政府
賴時代之所以動盪,與蔡時代之所以平靜,其根本原因在於朝野國會席次的差異。本屆國會堪比在野黨的特洛伊木馬,殺進政府心中最軟的一塊—權力,使賴時代必定是「殘缺的政府」。然而,民進黨面對朝小野大的僵局,並沒有選擇透過朝野協商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陷,反而透過「國家暴力」的方式,維繫自身的權威,以威迫在野退讓。
在過去一年,我們可以看到民進黨利用四權優勢(行政、立法、司法與媒體),全方面打壓國眾兩黨。即便在野過去所推的「國會改革」、《選罷法》到近期的預算審查,很多都是民進黨在野時期,以民主之名,所包裝的訴求,但到了現在,卻是破壞臺灣的惡舉。恐怕在蔡時期,在野都不知道民進黨的底線在哪?民進黨也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而現在,誰曉得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要了解為何賴清德敢選擇與在野黨硬幹,就必須知道誰給民進黨勇氣?民進黨長期一黨獨大的結果,就是塑造一個「畸形的民主」。過去八年,民進黨利用國家資源養成龐大的綠色產業。而隨著權力與資源的壯大,民進黨得以用各種途徑壟斷當代的政治價值觀,並將這些價值觀灌輸給大部分民眾,從而扭曲民主內涵,甚至塑造新民粹。利用8年時間,養活這一代的人又養成下一代的票。也因此,我們的「民主」,成為了「不得不讓民進黨做主」;一旦失去民進黨的庇護,便斷送物質與精神食糧,那些依靠奶水長大的巨嬰們,擔心失去過去賴以維生的信仰,進而陷入虛幻的恐慌,把民進黨的存亡視為自己的生死。這類人的反應,也相較其他支持者來得更激烈,也更容易被執政黨所波動。
在野的姑息
從去年8月,柯文哲陷入政治獻金風波後,在野陣營出現明顯的分歧。一邊是形象受損的民眾黨,另一邊是陷入是否聲援柯文哲的國民黨。此時的民眾黨流失大量的選民,大多流向藍綠陣營,民眾黨的能量也在此大幅銳減,並陷入台灣第三黨的困境。而國民黨支持者,鑒於藍白破局的教訓,而樂於見到此景。混稀泥的黨中央,避免內部發生分歧,而選擇將精力放在反霸樑上。
在基隆罷免案投票前,大罷免的風就已吹起。國民黨樂觀地認為,只要守住基隆,就可以免於自家立委被罷免。從下半年以來,國民黨一直處於守備狀態,守住基隆市、守住朝野鬥爭,卻疏忽被罷免的防守。但即便國民黨不斷防守朝野攻防戰,與澄清對手散播的仇恨訊息,但始終慢於國家機器,進而使綠營士氣不減反增,在野黨卻無法好好借題發揮。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恨在綠色恐怖蔓延時 | 更多文章 )
當今在野黨陷入低迷劣勢的原因,可以歸咎於國家機器和資源匱乏,使在野黨無法充分發揮影響力。但如果一直歸咎於外部因素,而抱持鴕鳥心態逃避,只會使在野陷入長期的惡性循環。若歸咎整個國民黨內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明確的自身地位,和有效的長期策略。也許會有不少內部的人會反駁,認為在野已經很積極,且黨內價值已經很明確,卻是要「守護中華民國」。但問題就是外部的人不知道當今國民黨的價值,甚至是支持者也不知道黨中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