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疲軟的根源在哪?德語媒體:北京只曉得促進生產

2025年3月5日,中國全國兩會(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期間,一名穿著接待員服裝的士兵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入口守衛。(美聯社)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北京現在正為其錯誤付出代價」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本周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李強的政府報告聽上去就像是危機應對方案。作者認為,中國經濟當前的困境當然可以部分歸咎於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但是主要還是因為北京當局自身的失誤。

「主要責任人其實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他的政治決策加劇了當前的危機,最終付出代價的則是普通中國民眾。比如,2021年,習近平動手打擊私營教育培訓部門,他希望能夠以此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並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但是原本良好的意圖卻導致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消失。到了2022年10月,私營教育培訓機構的數量從12.4萬所驟降到4932所,網絡輔導機構的數量從263家減少到34家。習近平還重拳打擊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政府出台了大量新的監管法規,給該行業造成了巨大壓力。在許多企業,負責人不再是經理人,而是黨員干部。這樣做的後果是: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科技行業的投資比前一季度暴跌42.6%,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間蒸發了21.86萬個就業崗位。」

「誠然,科技企業也需要治理。不論是美團外賣還是阿裡巴巴的電商平台,都濫用了其市場主導地位。但是,習近平顯然做得過火了,他沒有采取審慎的干預措施來消除各界的不滿,而是過分使用了休克療法和威懾手段。」

「中國的房地產業幾年前無疑是過熱的,但是習近平對該行業的整頓同樣過火。他針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資本配置制訂了三條紅線,導致市場在幾個月內就陷於癱瘓。由於中國大約70%的私有財產都和住房綁定,因此如今中國民眾缺乏大宗消費的意願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習近平也再次逆轉了一些政策,他放寬了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嚴格管制,網絡培訓服務商被允許重新運營。今年2月17日,他還邀請各大科技企業負責人參加座談,向他們保證政府會提供支持。但是,習近平堅持太久的清零式防疫政策的後果無法被逆轉。根據高盛的估算,僅在2021年,中國各級政府就為大規模核酸檢測燒掉了3700億美元的資金。為此付出代價的,是中國的地方政府。」

《法蘭克福匯報》以「夾在科技繁榮與經濟危機之間的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近期在人工智能、電池等未來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其宏觀經濟卻顯得疲軟、許多民眾都對經濟形勢感到失望。文章注意到,這種情況並不只出現在轉型困難的東北老工業區,即便在科技產業密集的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的情緒也同樣低落。

「新興產業巨頭為一些高薪專業人才創造了就業崗位,中國擁有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得多的此類人才。在鋰電池、太陽能發電板、電動車的高度自動化工廠裡,幾乎已經沒有什麼簡單的工作了。在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象徵企業DeepSeek內,只有寥寥幾百名員工。」 (相關報導: 超過10萬名聯邦員工被解僱!DOGE裁員行動惹議,馬斯克急甩鍋:人又不是我炒的,不是我的錯 更多文章

「所以,要想讓經濟充滿活力,促使這些人在商場、餐館花錢就非常重要。盡管時常有消費意願提振的跡象,但是復蘇並不廣泛。在服務業,就業人員報告的收入降幅達到50%。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全國各地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