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本觀點:德國工人階級轉向極右政黨AfD

德國工人階級與經濟劣勢選民在2024年國會選舉中大幅轉向極右派AfD,原因包括反移民情緒、烏克蘭戰爭帶來的經濟衝擊,以及東德特有的產業結構,使AfD在東德成為第一大黨。(美聯社)

「工人」(德語:Arbeiter)是「勞工」(德語:Arbeitnehmer)的一種,通常相對於「職員」(德語:Angestellte)。簡單地說,工人是指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工,職員是指從事腦力或銷售勞動的勞工。在近代工業社會中,工人的平均薪資與社會地位曾經低於職員,但是在今天的德國,工人與職員間已無法律規定的權益差別,不過在德國人的日常用語中,「工人」一詞與「職員」一詞的定義區別依然存在。

今年2月23號,德國舉行國會議員改選投票。與台灣立法委員選舉的兩票並立制不同,德國國會議員選舉採行兩票聯立制,第一票投個人,第二票投政黨,但是是由第二票(政黨票)決定各政黨在國會的席位數。這種制度基本上就是政黨比例制,政黨進入國會的門檻是5%。本屆德國國會選舉,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獲得近21%(20.8%)的政黨票,比2021年的國會選舉增加10.4個百分點;AfD可在630席的德國新一屆國會中分到152席席位,比2021年的席位增加了69席,成為德國國會中的第二大黨,僅次於基民盟/基社(CDU/CSU)的208席。(基民盟/基社盟獲得28.5%的政黨票)。

AfD在年輕人,工人階級,經濟劣勢者中的支持度特別高:雖然AfD成為德國國會第二大黨,但是由於其他進入國會的4個政黨都不願意聯合AfD組成聯合政府,因此AfD還不能算是德國在聯邦層次上的主流政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一、AfD在年輕選民中獲得的政黨票得票率特別高:根據Infratest dimap的數據,AfD在35至44歲選民中的政黨票得票率是26%,在25歲至34歲選民中的政黨票得票率是24%*,且都是該年齡層選民中得票率最高的政黨。(* 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得票率都是指政黨票得票率。)

二、AfD在工人階級選民,在整個經濟劣勢選民中的得票率特別高:根據Infratest dimap的數據,AfD在工人階級選民中的得票率是38%,在整個經濟劣勢選民中的得票率是39%,而且在這兩個選民群體中,AfD都是得票率最高的政黨。在失業的選民中,AfD的得票率也有34%。AfD與其他6個政黨在整個經濟劣勢選民中的得票率如下:

AfD(德國另類選擇黨,極右):39%

CDU/CSU(基民盟/基社盟,中間偏右,保守派):17%

SPD(社民黨,中間偏左):12%

Linke(左黨,左派):11%

BSW(Sahra Wagenknecht聯盟,左派保守主義):7%

Grüne(綠黨,環保優先):6%

FDP(自民黨,自由派):3%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經濟劣勢選民中,AfD不但是得票率最高的政黨(39%),而且社民黨、左黨、BSW這三個左派政黨的得票率加起來也只有30%,比AfD的得票率低了9個百分點。 (相關報導: 剛完成調薪協商!DHL替公司節省10億歐元支出,將在德國啟動8000人大裁員 更多文章

德國工人階級、經濟劣勢者轉向AfD的原因:反移民、反戰:傳統的觀念認為,左派政黨比較強調節制資本家、財團的獲利,及保護勞工及經濟劣勢者的權益,可是這幾年在美國傳統產業沒落的區域(例如「鐵鏽帶」(Rus Belt)),其中的工人階級、經濟劣勢選民轉向支持極端保守派的川普;在德國,這兩個選民群體也出現背離左派政黨,轉而寄望極右政黨AfD的現象。這種轉向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