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診醫療人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住院醫師招募困難,急診壅塞現象未見改善。近日,一名醫學中心的急診醫師因薪資差距過大,選擇離職,震撼醫界。據了解,該名醫師的妻子在醫美診所任職,薪水是他的四、五倍,看到丈夫長期高壓工作卻得不到合理待遇與社會認同,最終勸他離開急診崗位,轉往報酬更優渥的領域發展,此事揭露了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存在的資源分配問題,也引發業界對於急診醫療未來發展的憂慮。
急診醫人力短缺 健保給付失衡是關鍵
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指出,台灣醫療面臨不可逆的少子化與高齡化挑戰,勞動市場結構改變,使年輕醫師從「求職」變成「選職」,資源若持續分配不均,急重症醫療將首當其衝,醫療公平性也將受到衝擊。他強調,急診是公共財,政府應增加投資,否則未來願意投入急診領域的醫師將越來越少。
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日前提出政府應規定醫師薪資區間,以提高急診薪資水準,但此建議遭醫界工會批評,認為應從健保給付制度下手,而非直接干預薪資。醫界普遍認為,現行健保制度導致急診醫療低報酬、長工時,使得醫美、整形外科等高獲利領域成為醫師轉職首選。

薪資差距大 醫美薪資高出急診醫5倍
一名不具名的急診主任透露,院內一名急診醫師因薪資待遇與妻子相比過於懸殊,最終選擇離職。該名醫師的妻子在醫美診所任職,收入是丈夫的四到五倍,再加上急診壅塞日益嚴重,工作壓力大且未獲得應有的尊重與肯定,妻子認為丈夫的堅持已變成「吃力不討好」,勸他轉往其他醫療領域發展。
該急診主任感嘆,「我們這一代的急診醫師錯過了太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深感懊悔,看到這位同仁決定離開,我甚至無法開口挽留。」這樣的案例並非個案,許多急診醫師因工作環境惡劣、薪資報酬不成比例,最終選擇轉往私人診所、醫美診所,甚至改行。
急診醫療成本高 健保給付嚴重失衡
陳維恭指出,急診科別長期處於低給付、高負荷的困境,這與健保支付制度不合理有關。「一間門診診所,一位醫師和一名護理師,每個診次可看上百名病人。但急診若要收治200名病人,可能需要動用整個醫院大廳,人力需求更是數十倍於門診。」然而,急診醫療的健保給付僅比門診高出兩倍,遠不及實際運作成本,導致醫院無法提供急診醫師更具競爭力的薪資,進一步加劇人才流失問題。

醫界籲改革:健保資源應優先投入急重症領域
不具名的急診主任批評,台灣醫療資源分配失衡,健保過度補助某些非必要醫療,卻忽略急重症的核心價值。他舉例:「長輩眼睛稍微有點模糊,就診斷白內障,短短半小時手術就能申請大量健保給付;某些高端療法,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健保更是砸下大筆經費。」他直言,如果健保資金能重新分配,優先投入急重症領域,三年內就能改善台灣的醫療現況,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醫界普遍認為,政府應檢討健保支付制度,提高急診醫療的給付比例,使其符合實際人力與資源消耗,否則急診醫師流失的現象將持續惡化,最終影響的是全民醫療品質與社會安全。 (相關報導: 媽媽被升上護理長「1天只睡4小時、回家也待命」,突留1遺言讓兒崩潰:感覺會猝死!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