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對柯文哲說『國昌收不回來』」、「柯文哲抱怨『吳欣盈一受訪就掉5萬票』」、「柯文哲擔心李國成與黃珊珊有心結」,上述柯文哲手機裡的通訊文字一一被檢方洩漏、公開,這些內容與司法案件無關,但涉及在野黨運作內幕。這些文字若在英美對抗式辯論的法庭內,不可以提出做為證據,必須抑制以免讓陪審團對被告形成偏見;在臺灣這些涉及反對黨的資料不但沒被抑制,反而曝光於大眾。檢方以公權力掌握反對黨內幕,公開或者以其他形式,讓執政黨可以看見對手運作,或者藉此打擊其聲譽,這就是政治偵防、參與政爭。
同樣搞政治偵防,1972年美國的水門案,竊賊包括前中情局幹員、尼克森連任總統委員會的維安人員,他們都還不是握有公權力的國家雇員,就導致總統尼克森下台。尼克森政府還知羞恥不敢動用公務員,今日臺灣則是公務員挺身擔任政治偵防的前鋒。
政治人物聯繫廣泛,柯文哲手機內容包羅萬象,檢察官看到的政治內幕不只目前已公開的內容,其他的部份檢察系統會如何做其他運用?畢竟檢方行事無底線連公開都敢了。水門案裡的尼克森並不知情屬下派人竊取反對黨情資,是屬下主動運作;檢察系統是否也如此主動向上表功?畢竟對手內幕是難得的政治珍瓌。
政治偵防違反行政中立,讓當權者可以藉公權力鞏固自身權力,清除異己。民族國家興起過程中總伴隨著政治偵察體系的設立,統治者對付異議人士,非以平民福祉為念,政治偵防與構陷無辜常是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