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積電門都沒有」如今秒變美積電?魏哲家千億投資「真正考量」比關稅還棘手!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曾表態,「美積電門都沒有」,然而,如今台積電宣布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外界擔憂這是否是美方施壓下的結果。(圖/AP)

台積電(TSMC)董事長魏哲家曾表態,「美積電門都沒有」,然而,如今台積電宣布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投資,總額達1,650億美元,將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測廠及一座研發中心,目標推動AI與半導體技術發展。消息一出,網路上掀起熱議,不少人擔憂台灣半導體產業鏈被迫跟進、南部房價受影響,甚至質疑這是否是美方施壓下的結果。

疑「美積電門都沒有」成空談?

台積電的決定在網路上引發激烈討論,許多網友紛紛在 PTT 及社群媒體上表達不安:

「南部房價準備大回檔,護國神山變美積電?」「難怪政府急著留研發中心,原來不是空穴來風。」「台積電還是台積電,只是不再是台灣的台積電。」「這是房地產炒作話題消失的開始。」

此外,一些網友更翻出魏哲家過去的發言,質疑「美積電門都沒有」如今是否已成空談,甚至有投資人擔憂這筆千億美元的投入,可能削弱台積電獲利能力,進而影響股價與整體產業鏈。

美國千億投資計畫,台積電真正的考量是什麼?

針對此次擴大投資,台積電強調,這是為了提升美國在先進半導體製造的實力,並確保供應鏈安全。此次投資預計:創造40,000個營建工作機會、帶動數萬個高薪科技職位、推動美國半導體產業成長。

台積電指出,這筆投資不僅獲得蘋果(Apple)、輝達(NVIDIA)、超微(AMD)、高通(Qualcomm)等科技巨頭支持,也將帶動美國超過2,0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

然而,外界普遍認為,這次的投資計畫不僅僅是企業決策,更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美國政府長期希望將高階晶片製造遷回本土,而台積電的布局,可能與美方施壓有關。

台積電為何改變立場?政治壓力是否是關鍵?

財經分析師 Mark Li(Bernstein Research) 指出,台積電此次決定並非單純的經濟考量,而是受到美方政治壓力驅動。《彭博社》報導指出,美國政府不斷施壓企業將生產回流,並以「關稅威脅」作為談判手段。

美國總統川普過去曾批評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業務,並威脅對半導體產業加徵關稅。當被問到關稅是否影響企業決策時,他明確表示:「如果在美國生產,就不會被課關稅。」這無疑給了台積電極大的壓力。

分析指出,台積電若不擴大投資美國,可能面臨關稅、補貼、供應鏈風險等多重不確定因素,而美方甚至可能透過國安理由進一步干預台積電的業務發展。

台積電的未來將走向何方?台灣產業鏈是否受衝擊?

台積電進一步深耕美國市場,是否意味著台灣將失去技術領先地位?目前台積電仍在台灣保留研發中心及部分生產基地,但業界憂心,隨著美方施壓加劇,未來台灣的半導體生態鏈是否會被迫外移

不過政經學者吳靜怡分析:「這次投資不只是商業行為,更象徵美台科技合作的深化,但也代表著台積電的未來發展,將與美國更加緊密綁定。」

而成大教授李忠憲則表示:「台灣短期內算是過關,但長期來看,技術與供應鏈的掌控力將是關鍵。」 (相關報導: 台積電若不投資美國會怎樣?川普3大狠招逼它讓步…台灣半導體主導權說沒就沒? 更多文章

台積電的這筆千億美元投資,不只是單純的產業發展,而是牽動全球科技、政治與經濟平衡的關鍵變數,未來如何影響台灣半導體競爭力,仍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