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現在台灣以包頭巾展現自己宗教信仰的印尼女移工迅速增加?二十多年前我初到印尼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女性包頭巾是少數,現在比例則狂升至80%以上,這股潮流其實是跟隨著世界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印尼近年來的流行趨勢。
現在在工作場合、公共場所,舉目所見,各式各樣色彩豐富、風格各異的頭巾常在眼前飄逸而過,總吸引我忍不住多看兩眼。老實說,本來就不太趕流行的我實在沒想過,原以為簡單樸素的穆斯林頭巾也可如此千變萬化。數年前,因為印尼本地幾位當紅演藝界人士開始戴上頭巾,公關照片、拍攝影片、從事演藝事業時,都將頭巾納入整體設計的一環,霎時間頭巾好似在整個印尼社會爆紅,成為時尚的象徵,就好比英國凱特王妃穿過的衣服總是搶購一空般。
曾有機會與印尼最大女性雜誌《Femina》(註)總編輯餐敘,她擔任總編輯一職至今已超過二十年(二〇二四年十月剛卸職),對於印尼多年來的時尚脈動,以及女性生活與思維等,可算是最佳見證者。我們談到這股頭巾潮,她提及在自己成長的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年代,包頭巾在印尼社會其實非常少見。在她的學生時代,即使是在講究嚴謹校規的學校,連女學生包頭巾都屈指可數。她說印尼的傳統女性,尤其是長者,通常穿著樸素,所謂包頭巾(印尼語Kerudung),也只是輕輕地蓋住頭,與現在許多女性所使用的頭巾(印尼語Hijab或Jilbab,此形式的頭巾是需要蓋住《可蘭經》規定需要遮蓋的身體部分,比如頭、頸、胸部等)非常不同。
包頭巾的趨勢始於一九八〇年代末期至一九九〇年代初,尤其是強人蘇哈托總統下台後,政府教育部門將「包頭巾」明訂為「可接受」的學生制服一環(蘇哈托總統執政時期曾有段期間禁止所有公立學校學生包頭巾),雖然教育部門規定的立意是讓學生們可以依意志自由選擇是否包頭巾,但多數學校卻將此規定解釋成鼓勵學生包頭巾,包頭巾因而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尤其近些年來,又受到較保守的伊斯蘭教如中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某些保守伊斯蘭教團體的影響,包頭巾的風氣更勝以往。現在,在印尼包頭巾的女性幾乎已隨處可見。
印尼最大女性雜誌《Femina》曾有位女性總編輯雖是伊斯蘭教徒,卻不包頭巾,她認為是否包頭巾,與選擇宗教一樣,皆是個人的自由。她總是藉著各種機會鼓勵女性要學習接受以及包容每個個體的不同,希望女性該為自己多做思考,並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這位國立印尼大學畢業,且曾在國外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習各種課程的高階知識分子,總是盡己之力提醒女性獨立思考判斷的重要,不需盲從,並相信自己的決定與力量。她說印尼向來是世界上最兼容並蓄的伊斯蘭教國家,她希望自己的國家能一直維持如此大度。她的愛國之切,令我動容。原來看似單純、時尚的「頭巾」,背後竟也暗藏著一股推動女性思維、宗教,甚至國家將何去何從的力量。
作者介紹| 賴珩佳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企管組學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企管碩士(MBA)。
曾任職外商投資銀行、外商財務顧問公司。現任精品商務飯店董事長(飯店為歐洲最大飯店集團Accor旗下飯店)、資產物業管理公司執行董事、房地產開發公司執行長。受邀擔任「遠見華人精英論壇」、「關鍵評論網」、《人生雜誌》等專欄作家,因緣際會移居印尼雅加達已逾20年。著有《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2017年博客來人文史地類暢銷書)、《人間最美的相遇》(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印尼現在進行式:一位台灣女子逾20年的在地觀察》 (相關報導: 馬桶旁噴頭水管是幹嘛用的?不是拿來洗廁所!專家曝正解,背後超有文化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