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猛烈抨擊歐洲在基本價值觀上的倒退,導致會議主席克里斯多夫.霍伊斯根 (Christoph Heusgen)在閉幕演講中落淚,對美國與歐洲的共同價值觀不斷發生分歧感到難過。
《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羅賓·哈定(Robin Harding)在題為「川普時代,誰來穩定世界經濟?」(Who will now stabilize the world economy?)文中指出「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當年主張,世界經濟需要一個擔當責任的霸主。但當今的現實是,美國和中國都不願意承擔這樣的責任。」更糟的是2月27日發刊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認為「川普已經開始以黑手黨方式索求全球的權力。」(Donald Trump has begun a mafia-like struggle for global power)
國際關係上所謂「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概念源自經濟學家金德柏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73年的《蕭條中的世界》(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一書,他認為1929至1939年全球經濟蕭條乃因各國都理性但自私地追求其本身的利益,沒有國家肯出面領導國際社會共渡難關。「霸權穩定理論」正式的名稱則由國際政治學者基歐漢(Robert Keohane)於1980年「霸權穩定理論及國際經濟建制之變革,1967-1977」一文中提出。他認為「被單一霸權國家所掌控的權力結構最有利於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發展,而此一建制的規則相對較精准地且較廣泛地在國際間被遵循…霸權掌控權力結構的式微可被視為國際經濟建制力量衰微的徵兆。」 (相關報導: 川普要併吞加拿大?杜魯道將與英王談捍衛主權,不讓加拿大淪為「美國第51州」 | 更多文章 )
該理論認為國際體系之穩定有賴於霸權國家以提供「公共產品」(public goods)的方式維繫之,國際關係上的公共產品包括低關稅的國際貿易體系、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及國際基本秩序之維持等。面對新一輪的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壓力,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應摒棄帶傾向性的多邊合作,強化發展中國家身份認同,維護多邊規則,促進自由貿易制度這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霸權國家除需具備足以維護國際政經穩定的軍事力量外,在提供「公共產品」上更需心胸開闊、眼光遠大才能成為「善霸」(benign hegemon)。 如不以追求本身的絕對利得(absolute gains)為滿足,而堅持在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上與主要對手國家斤斤計較,則可能成為具掠奪性的「惡霸」(predatory hegemon)。日本外交家小和田恒(Hisashi Owada)認為二次大戰後美國以提供安全、開放全球經濟、援助經濟發展和強化國際建制等公共產品的方式追求「單邊全球主義」(unilateral globalism),但是後來卻演變成隻追求其本國利益的「全球單邊主義」(global unilateralism)。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發生的主因之一即在於美國從追求絕對利益的「善霸」演變成追求相對利益的「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