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新當選副總統萬斯,猛烈批評了歐盟及歐洲多數國家的價值觀、政策、政治體制,並公開支持極右翼政黨。而歐洲委員會主席、德國總理在內多個歐盟政要強烈反對萬斯的觀點。曾經高度親密的歐洲和美國(常被合稱為「歐美」),出現嚴重撕裂和對立。
這也讓歐洲各國從政要到大眾,普遍對歐盟及歐洲的前景頗為擔憂。德國籍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甚至在閉幕式上淚灑會場。顯然,歐洲本就有的危機在被美國「背刺」後迅速加劇,歐洲共同體的組織、價值觀、政策,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
自1960年代「歐洲共同體」建立、1990年代歐盟的成立和擴員、「申根協定」生效、歐元區的形成,以及長期的和平、經濟景氣、政治穩定,歐洲得以高度發達和繁榮,西歐北歐人民更是生活在如溫室桃園般的環境。那時的歐洲各國民眾,大多數都支持歐洲一體化、對歐盟前景頗為樂觀。
但近十年來的歐洲,卻日益變得不平靜、政局跌宕、社會撕裂而少和諧,從政治家到普羅大眾都普遍焦慮不安。這樣的變化既起於內部的隱患和危機,也來自外部的威脅與挑戰。
歐洲的高福利社會讓人民生活幸福,但也埋藏下財政負擔加重、效率不足等隱患。經濟繁榮時可支撐福利,經濟下行時則捉襟見肘。經濟薄弱的歐盟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等)最先「暴雷」,發生了歐洲債務危機,並蔓延到多數歐盟成員國。
而氣候危機及相關高溫和水旱災害、難民危機及治安惡化,也都讓曾經平靜祥和的歐洲不再安寧,人們無法真正安逸生活,而要面對實實在在的生存危機、資源擠兌、族群矛盾等衝擊。「歐洲一體化」不再是被公認的「金科玉律」,歐盟各國的「歐洲(一體化)懷疑主義(疑歐)」和反歐盟勢力越發強大,曾經被唾棄的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也沉渣泛起,從社會邊緣走向政治舞臺中心。
「內憂」之外還有「外患」。代表歐洲多數國家的歐盟,常常作為一個整體活躍在國際舞臺,也要面臨其他強權的挑戰。美國、俄羅斯、中國,是歐盟最具競爭性的三大對手。
曾經,美國是歐盟及法德英等國堅定盟友,國際上常以「歐美」合稱之。但自從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多次批評歐盟及西歐盟國,歐盟與美國關係就日益疏離,合作減少而糾紛增多。雙方也不再那麼相互信任、密切合作,而多了明暗提防、各自為政。
雖然拜登2021年上臺後歐美關係有所恢復,但已不如從前。今年川普重新上臺,美歐關係幾乎必然重新惡化。尤其川普代表的美國右翼民粹勢力與歐洲各國建制派政府的關係,可謂勢同水火。雙方不僅難以通力合作,還在基本政治理念、烏克蘭問題、如何對待中俄及印度等非西方勢力議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和爭執。川普重返白宮後的次日,即在新聞發佈會批評歐盟「對我們非常非常糟糕」,誓言對歐徵收關稅。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黑熊抗中生意經,馬斯克看得下去?
|
更多文章
)
而俄羅斯,作為歐洲的一部分、歐盟各國的近鄰,更加直接的威脅了歐洲的生存與發展。俄羅斯與歐盟也曾有過友好合作時期,即葉利欽時代和普京執政前期。但後來,普京越發表現出對歐盟秉持的進步主義價值觀的排斥,及恢復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影響力的企圖,並與西方陣營對抗。
2013年烏克蘭劇變和次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讓俄歐關係迅速惡化。而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則讓俄歐關係墜至冰點,雙方政治、軍事、經濟交流幾乎歸零。俄羅斯的炮火讓歐盟各國直觀看到了侵略者的可怕、自身安全的脆弱。幾十年沒有硝煙的歐洲,再一次被槍炮驚醒,甚至還有核戰爭的危險。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場外,一名男子舉著海報,上面寫著:「美國:離開歐洲」(AP)
亞歐大陸另一側的中國,同樣對歐盟及歐洲各國構成了諸多直接與潛在的挑戰。在經濟上,歐洲各國與中國有重要的合作,需要中國的資源、勞動力與代工廠、消費市場。同時,又在傳統製造業和新能源等多個產業領域與中國存在競爭關係。歐盟及各成員國頻繁對中國產品廉價傾銷和貿易保護主義,進行批評和反制。
在政治和價值觀上,歐盟將中國視為顯著的挑戰民主與開放社會的專制威權勢力。在北京奧運前後,歐盟各國曾對中國更加自由抱有期望。但最近十多年,中國卻走向更趨封閉專斷,新冠和中國「清零」政策更打擊了中歐交流,中歐經貿以外領域的關係更為暗淡。歐盟多國還因香港和新疆等問題對華制裁。而中方也有一些報復措施。雖然中歐經濟交流頻繁、潛力巨大,因疫情部分中斷的交流現在也有所恢復,但由於雙方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及帶來的隔閡,始終難以真正的親密友好,更多的是相互戒備與提防,無法將合作深化。
最近兩年,不僅中俄顯著加緊了關係,新上臺的美國川普政府,也在價值觀上較為親近俄羅斯,並對中國示好。美俄中三大強國執政者相互表達好感,卻又都與歐盟有隙,對歐洲各國顯然不是好消息。
外部的挑戰,也與內部的危機交相呼應,激化了歐洲內部矛盾、加劇了危機。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運動」、德法等國極右翼政黨的崛起、匈牙利歐爾班政權的愈發得勢、歐盟各國疑歐反歐力量的壯大……等各種民粹和極端主義浪潮,以及歐洲多國之間及一些國家內部糾紛裂痕的擴大,都是歐盟內憂外患共同促成。綜合多方資訊,俄普京政權直接介入和助力了歐洲的分裂和民粹化,美中兩國也與歐洲內部極左極右勢力有接觸和利用。這些民粹浪潮並不能真正解決歐洲社會的問題,而是導向歧途,讓歐洲各國陷入更大的危機。
危機四伏又禍起蕭牆的歐盟及歐洲各國,面臨著歐共體建立以來嚴峻的境況。當年冷戰阻隔了東西歐、歐洲處在戰爭陰雲下,但人們仍然樂觀,因為有和平發展的共識、對民主人權的共同追求,且整體是從危機走向改善。但如今的危機,來源於民主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對立、對自由的濫用、社會的撕裂,看不到改善的跡象和契機,卻有惡化的趨勢。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黑熊抗中生意經,馬斯克看得下去?
|
更多文章
)
今日無論歐洲各國內部、歐盟各國之間、世界各國各勢力之間,都更多的互不信任、對立、普遍撕裂,人們缺乏基本的共識,也就沒有解決問題、達成妥協的基礎。曾經被廣泛認可的普世價值至上、自由民主終結一切的理論,在當下已無法說服大眾,更無法解決新的問題。歐盟崇尚和自豪的人權價值觀、社會福利體系、和平外交、生態主義等價值觀和政策,在反建制民粹觀點、財政困境、外部威脅、能源緊張等現實打擊下,已變得脆弱、萎縮、變形、難以為繼。這並非說這些理念本身是錯誤(相反都是對的),但卻無法應對人性和社會現實中根深蒂固的缺陷,難以同時滿足所有人的訴求。
而美國、俄羅斯、中國,雖然在平均發達程度上遜色于歐盟,但皆是由一個中央政府主導的主權國家,比超國家聯盟的歐盟更有凝聚力。中俄更是可以忽視人道與程式,以果斷措施遏制內部不滿與異見,穩定性較歐盟為優。這三大國也都有以自身立場和理念重塑世界的野心,擠壓歐盟在國際上的話語和空間。近年來美俄中三國對歐盟的較批判性態度、作為競爭者的立場和行為,也會增大歐盟的壓力與挑戰。
美俄中三大國當下執政者都不看重人權,而是利益至上、信奉實力、有著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三大國也較排斥通過聯合國、世衛組織等多邊組織解決爭端、合作發展,而傾向憑實力各行其是。這和歐盟一直致力於促進歐洲和世界多元化與平衡性、改善公民權利和弱勢群體處境、推動經濟全球化、在環保醫療文教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的政策和願景,存在很多分歧與對立。歐盟還要應對美俄中對歐洲的各種影響與滲透。而當歐盟內部問題嚴重、自顧不暇時,就更難在國際上與美俄中的博弈中占優,歐盟在亞非拉的相對影響力將有所下降。
當世界日益重返叢林主義,溫室花園般的歐洲共同體也無法獨善其身。雖然歐盟各國日常還算平靜、社會運轉尚且正常,但洶湧的暗流已逐漸蔓延到陽光下,歐洲人民已無法繼續保持曾經的樂觀向上。目前,歐洲各國並沒有找到應對新危機的新辦法,建制派和親歐盟的公民團體窮盡手段,也無法彌合撕裂的社會。時刻都可能湧現的危機事件、持續的動盪與人心的迷惘,將在未來很長時間伴隨歐盟及歐洲各國人民的生活與命運。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黑熊抗中生意經,馬斯克看得下去?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