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美俄中三強挑戰,內憂外患下的歐盟與歐洲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美聯社)

近日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新當選副總統萬斯,猛烈批評了歐盟及歐洲多數國家的價值觀、政策、政治體制,並公開支持極右翼政黨。而歐洲委員會主席、德國總理在內多個歐盟政要強烈反對萬斯的觀點。曾經高度親密的歐洲和美國(常被合稱為「歐美」),出現嚴重撕裂和對立。

這也讓歐洲各國從政要到大眾,普遍對歐盟及歐洲的前景頗為擔憂。德國籍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甚至在閉幕式上淚灑會場。顯然,歐洲本就有的危機在被美國「背刺」後迅速加劇,歐洲共同體的組織、價值觀、政策,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

自1960年代「歐洲共同體」建立、1990年代歐盟的成立和擴員、「申根協定」生效、歐元區的形成,以及長期的和平、經濟景氣、政治穩定,歐洲得以高度發達和繁榮,西歐北歐人民更是生活在如溫室桃園般的環境。那時的歐洲各國民眾,大多數都支持歐洲一體化、對歐盟前景頗為樂觀。

但近十年來的歐洲,卻日益變得不平靜、政局跌宕、社會撕裂而少和諧,從政治家到普羅大眾都普遍焦慮不安。這樣的變化既起於內部的隱患和危機,也來自外部的威脅與挑戰。

歐洲的高福利社會讓人民生活幸福,但也埋藏下財政負擔加重、效率不足等隱患。經濟繁榮時可支撐福利,經濟下行時則捉襟見肘。經濟薄弱的歐盟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等)最先「暴雷」,發生了歐洲債務危機,並蔓延到多數歐盟成員國。

而氣候危機及相關高溫和水旱災害、難民危機及治安惡化,也都讓曾經平靜祥和的歐洲不再安寧,人們無法真正安逸生活,而要面對實實在在的生存危機、資源擠兌、族群矛盾等衝擊。「歐洲一體化」不再是被公認的「金科玉律」,歐盟各國的「歐洲(一體化)懷疑主義(疑歐)」和反歐盟勢力越發強大,曾經被唾棄的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也沉渣泛起,從社會邊緣走向政治舞臺中心。

「內憂」之外還有「外患」。代表歐洲多數國家的歐盟,常常作為一個整體活躍在國際舞臺,也要面臨其他強權的挑戰。美國、俄羅斯、中國,是歐盟最具競爭性的三大對手。

曾經,美國是歐盟及法德英等國堅定盟友,國際上常以「歐美」合稱之。但自從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多次批評歐盟及西歐盟國,歐盟與美國關係就日益疏離,合作減少而糾紛增多。雙方也不再那麼相互信任、密切合作,而多了明暗提防、各自為政。

雖然拜登2021年上臺後歐美關係有所恢復,但已不如從前。今年川普重新上臺,美歐關係幾乎必然重新惡化。尤其川普代表的美國右翼民粹勢力與歐洲各國建制派政府的關係,可謂勢同水火。雙方不僅難以通力合作,還在基本政治理念、烏克蘭問題、如何對待中俄及印度等非西方勢力議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和爭執。川普重返白宮後的次日,即在新聞發佈會批評歐盟「對我們非常非常糟糕」,誓言對歐徵收關稅。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黑熊抗中生意經,馬斯克看得下去? 更多文章

而俄羅斯,作為歐洲的一部分、歐盟各國的近鄰,更加直接的威脅了歐洲的生存與發展。俄羅斯與歐盟也曾有過友好合作時期,即葉利欽時代和普京執政前期。但後來,普京越發表現出對歐盟秉持的進步主義價值觀的排斥,及恢復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影響力的企圖,並與西方陣營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