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如何影響台灣?學者示警:這兩具成長引擎恐受波及

高雄港

美國總統川普尚未對台灣揮出關稅大刀,主計總處便已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至3.14%,顯見今年經濟成長「保3」確實有挑戰。學者提醒,川普關稅不只打擊出口,更須留意未來可能發生的投資替代,恐讓台灣近年好不容易重新啟動的經濟引擎熄火

主計總處2月26日公布經濟預測,由於去年經濟表現亮麗,墊高基期,加上立法院刪減預算,削弱政府消費及投資動能,下修114年經濟成長率至3.14%,較去年11月的預測值減少0.15個百分點。

隨著2025年揭開序幕,美國總統川普也強勢入主白宮,上任首日就簽署大大小小的行政命令,且屢次表達對於不公平貿易的不滿,揚言以關稅制裁,這讓出口導向且對美貿易順差迅速擴增的台灣憂心忡忡。

觀察美國2024年貿易逆差來源,去年全年貿易逆差規模1.2兆美元,年增約2000億美元,逆差來源第1名是中國,金額為2954億美元,第2是墨西哥、第3是越南,都有千億規模,台灣名列第6。

2023年,台灣為美國貿易逆差的第10大來源國,去年一舉跳升至第6名,金額超越日韓,年增261億美元,增加金額是全球第一,年增率54.6%更僅次於瑞士。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從上述這2項數據, 可以推論台灣基本上躲不掉川普的威脅。

不過主計總處甫公布的經濟預測,關於川普關稅對經濟的影響是參考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2月最新預測資料,牛津經濟學院認為,雖然美國接連推出加徵關稅措施,但可能因啟動協商而暫緩或縮小範圍,估實際政策力道對各國經濟衝擊有限,預測114年全球經濟成長2.7%,僅較前次預測小幅下修0.1個百分點。

孫明德也說,解讀川普言論時,必須認知到川普1.0與2.0有極大差異,前者重點放在貿易戰,後者將關稅視為手段,目的在於獲取想要的戰略物資。

孫明德進一步指出,外界在看川普新聞時,或許會覺得「霧煞煞」,怎麼關稅措施才剛講完,沒幾天就轉彎,仔細探究會發現,川普「髮夾彎」往往是發生在美國公布經濟數據時,因為2026年美國迎來期中選舉,川普高度關注物價變化,會非常審慎處理關稅措施,避免推升通膨,衝擊美國經濟。

「關稅不是他想要的,而是策略的一部分」,孫明德直言,川普前一任期對中國祭出關稅制裁,接著拜登執政,並沒有終止關稅戰,但美國貿易逆差至今仍未改善,顯見關稅無助於改善貿易逆差。

有了前次執政經驗,川普2.0捲土重來,繼續高舉關稅大刀,但更有謀略。孫明德指出,川普目標是獲取戰略物資,包含礦物、能資源、航道,甚至晶片,這便是川普劍指台灣半導體、施壓台積電的原因。

攤開台灣近年經濟表現,出口、投資扮演2大經濟引擎,前者靠著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締造亮眼成績,後者則是在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大舉回流,讓台灣投資大爆發,經濟體質更為強健,雙引擎驅動之下,近年的經濟成長率多高於全球平均值。 (相關報導: 冷暖兩樣情!與川普大吵後,澤倫斯基獲英相送暖,英烏簽署935億貸款協議 更多文章

然而,川普關稅戰再次開打,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提醒,除了直接衝擊台灣出口,今年經濟成長率面臨保3挑戰,影響可能不止於此,「現在還沒談到怎麼對付台灣,晶片課稅25%還是100%,但很確定的是,川普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