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拍出「阿伯阿嬸都看得懂的電影」!傳奇名導畢生推廣台語片,在動盪年代活出精彩人生

林摶秋導演(圖/取自開放博物館;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我就不相信台灣人在台灣拍攝台語片,台語片不會興盛起來!」──林摶秋

作為「謙記商行」與「大豹煤礦」的第三代,熱愛戲劇與表演藝術的林摶秋(1920-1998),在戰爭期間留學東京並接觸編導工作,累積一身的影劇經驗卻遇上二二八事件。他在戒嚴時期低調返鄉、接掌家業,但為了拍電影,他將自家牧場改建成片廠,積極推動台語片,還斥資開辦演員訓練班!國家影視聽中心三月主題節目「林摶秋與世界電影的輪舞曲」,讓影迷認識台灣傳奇名導林摶秋的一生,與其精彩的電影作品!

林摶秋執導的《五月十三傷心夜》描繪姊妹各自的戀愛與兇殺案件,與《鴉片戰爭》相互對照。(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林摶秋執導的《五月十三傷心夜》描繪姊妹各自的戀愛與兇殺案件,與《鴉片戰爭》相互對照。(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輪舞曲具有「人們圍圈舞蹈」、「反覆重複主題的音樂形式」等意涵。根據日本影評人山田宏一的說法,林摶秋電影不只效仿日本電影,更與世界各地電影的記憶結合,這些互相呼應的電影「宛如輪舞曲般」透過鏡頭、音樂、劇情,超越了時代、地域及語言彼此對話。主題節目「林摶秋與世界電影的輪舞曲」的選片中,《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就與牧野正博的《鴉片戰爭》(1943)、大衛葛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1) 相連。《六個嫌疑犯》(1965)更讓人聯想到法國新浪潮的傑作《死刑台與電梯》(1958)與「驚悚大師」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

為栽培兒子繼承家業,林摶秋被家人送到東京留學,但自小就有戲劇魂的他卻選擇在日本進入戲劇與電影領域,先後在新宿座的紅磨坊劇團專職編劇,也在東寶電影公司擔任副導演,被《東京新聞》譽為「台灣本島人第一位劇作家」。他在旅日期間學習日本片廠制度,並開啟了日後使用日文、華文、台文等多種語文撰寫劇本的創作實力。

儘管回台後不久遇上二二八事件,林摶秋暫別與熱血文青們共同灌溉的劇場,履行繼承家業的承諾,但他從未忘記內心的戲劇夢,在1957年創立玉峯影業公司、建設湖山製片廠,並成立演員訓練班,培育了包括張美瑤在內的許多影人。林摶秋旅日所學的製片功力、積極推廣台語片的熱忱,秉持著「讓鄉下種田種得很辛苦的阿伯、阿嬸也看得懂」的創作精神,為台灣電影史寫下動人的篇章。國家影視聽中心三月主題節目「林摶秋與世界電影的輪舞曲」,由來自日本的台灣電影研究者三澤真美惠擔任策展人、學者石婉舜擔任顧問,將林摶秋的作品與世界經典相互對照,從劇情鋪陳、鏡位設計到剪輯手法,讓大家窺見這樣熱血的一代大師,早在半世紀以前就擁有與世界電影對話的創作能量。

精彩刺激的《六個嫌疑犯》描繪私家偵探偵辦凶殺案。(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精彩刺激的《六個嫌疑犯》描繪私家偵探偵辦凶殺案。(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本次主題節目將免費放映由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林摶秋執導的所有現存影片,包括《阿三哥出馬》(1959)、《丈夫的秘密(錯戀)》(1960)、《五月十三傷心夜》等等,也特別展示至今僅存劇本與劇照的《嘆烟花》(1959),與中途停拍的《桃花扇》(1960停拍)片段與史料,一窺這些未完成作品的可能面貌。策展人三澤真美惠也將在三月來台參與系列講座、映後座談,邀請觀眾跟著林摶秋電影的輪舞曲步,一起與世界共舞吧!  (相關報導: 只看過《返校》嗎?8部關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電影,帶你回顧台灣最黑暗的時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