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委驚傳病逝!名醫警示「癌王」超難纏這類人要當心,戒掉「1物」降低25%風險

急診、醫院、救護車。(柯承惠攝)

前立法委員楊文欣因罹患胰臟癌病逝,享年62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主要特性是難以早期診斷、癌細胞易轉移、病程發展迅速且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致死率極高,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醫界提醒,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罹癌風險。

隱形殺手!胰臟癌為何難以早期發現?

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指出,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低於10%。由於胰臟位於胃的後方,容易被腸胃氣體遮蔽,單靠腹部超音波僅能檢查出約40%的腫瘤,若未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極可能延誤診斷。此外,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可能誤以為只是胃痛、消化不良或腸躁症,導致延遲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另一項致命特性是癌細胞極易轉移。相比於肝癌可能長至10公分仍未擴散,胰臟癌在腫瘤僅1至3公分時,就可能轉移至肝臟、淋巴結或腹腔,進一步降低治療成功的機率。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部或背部疼痛、食慾減退、體重快速下降、黃疸(皮膚與眼白發黃)、消化不良或大便顏色變淺等症狀。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引發糖尿病,或原本穩定的糖尿病突然惡化。

胰臟癌高風險族群

錢政弘醫師提醒,吸菸、飲酒、肥胖、高油飲食及糖尿病患者皆為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研究顯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戒菸:可將罹癌風險降低約 25%。維持健康體重或減重:能減少約 20% 的風險。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取: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等,可進一步降低約 10% 的風險。 (相關報導: 胃癌患者90%都染過這種病!醫師示警「3大關鍵」降低罹癌風險 預防與篩檢方式一次看 更多文章

醫界呼籲,儘管胰臟癌的治療難度高,但透過健康管理與早期篩檢,仍可能提高存活機會。民眾應提高警覺,定期健康檢查,留意身體變化,才能增加早期發現的機率,進而提升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