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罹患胃癌的人數持續增加,是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最主要因素,大約90%的胃癌患者感染過這種病菌,他呼籲民眾要重視篩檢與治療,也可以透過健康飲食、戒菸限酒及定期檢查,降低罹癌風險。
感染胃癌的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
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700人確診胃癌,且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兩倍。劉醫生說到,有一名40歲女性患者,因忽視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被診斷為第三期胃癌,幸好經過三年積極治療與調理後恢復良好。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胃癌患者在確診前都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項細菌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癌變。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有些潛藏在人們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也不容忽視,像是頻繁攝取高鹽、醃漬、煙燻及燒烤食物,長期抽菸、過量飲酒的族群,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這些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民眾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胃部負擔、也要定期健康檢查。
三大防癌關鍵:健康飲食、戒菸限酒、定期檢查
針對如何降低罹癌風險,劉醫生也提出3項建議,如下:
1. 健康飲食
避免食用不潔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勤洗手,減少醃漬、煙燻、高鹽及燒烤食物的攝取,以降低對胃黏膜的刺激。此外,攝取足夠的蔬果、優質蛋白質及益生菌食物,也有助於維護胃部健康。
2. 戒菸限酒
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比非吸菸者高出2.52倍,過量飲酒也會提升胃部發炎及癌變的機率。
3. 定期檢查與早期篩檢
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可能是胃部健康警訊,要儘早就醫檢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病史或胃部疾病者,更要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篩檢。
預防勝於治療,國家提供相關檢測
劉博仁表示,自己從事預防醫學超過十年,發現許多患者在除菌治療後,胃部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罹癌風險也大幅降低。目前,國民健康署已經針對45至74歲的民眾提供終身一次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未來可能擴大篩檢範圍。 (相關報導: 越來越常頭痛是什麼原因?10徵兆都有對應的癌症 醫師提醒:有症狀都晚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