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2月21日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總統備忘錄,明確指示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加強審查與中國等競爭對手相關的投資項目。該政策強調,必須限制中國在美國戰略性領域的投資,尤其是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技術、生物科技與航空航太等核心產業。文件進一步指出,中國正利用美國資本和創造力推動其軍事現代化、情報與安全行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美國將建立一套新規則,旨在有效遏止中國及其他境外對手藉由美國資源取得關鍵技術與專業知識,確保所有投資皆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並進一步鞏固美國在全球技術競爭中的領導地位。
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人工智慧技術已成為各國提升經濟競爭力與強化國防安全的主戰場,其應用範圍從自動駕駛、醫療技術到軍事裝備,凸顯出顛覆性的影響力。然而,AI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資安風險與技術濫用的隱憂。尤其是今年2月傳出中國AI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疑似盜用美國AI模型的事件,加劇了美國對技術外流的憂慮,擔心美中AI技術差距加速縮小。故今年2月美國聯邦參議員致函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強調當前出口管制漏洞,導致DeepSeek透過美國取得先進AI晶片,進而開發出新型AI模型R1,呼籲應加強對晶片出口的管制,以遏止中國技術突破。
除了採取限制性政策,美國亦同步推動提升自身人工智慧實力的計畫,宣布由OpenAI及甲骨文(Oracle)企業將與日本的軟銀(Softbank)、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MGX共同實施「星際之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預計投入5,000億美元建構並擴展美國AI 基礎設施,鞏固美國在AI的技術領先地位。在歐洲,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亦於巴黎AI高峰會上宣布,將在未來數年間投入1009億歐元,建設法國AI基礎設施。採取開放的國際合作模式,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美國等盟友攜手發展,結合全球投資者與本土企業的資金與技術資源,打造國際性AI發展網絡,促進各國之間的技術合作與相互依存,展現出其平衡國家利益與全球合作的戰略。
在此國際競爭背景下,臺灣具備強大的半導體技術優勢,亦提供技術和產品的安全可靠性,已成為全球民主夥伴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如賴清德總統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不僅致力於鞏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更進一步提出了臺灣將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的計畫。透過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供應鏈國家的合作,臺灣半導體企業能夠更有效融入全球科技生態系統,從而在人工智慧技術競賽中取得影響力。除了擴展半導體產業版圖,AI資料中心與高階基礎建設亦將帶動臺灣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產業的對美投資,深化台美產業鏈的合作,實現雙贏局面。
展望未來,臺灣應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強化自身供應鏈的韌性,並在全球AI競賽中把握機遇。透過與全球民主夥伴相呼應的產業政策,臺灣不僅能提供前瞻製程晶圓製造及先進封裝服務,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參與全球AI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此戰略布局將有助於共同構築全球AI生態系統的新格局,確保臺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長期競爭力與經濟安全。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相關報導: 川普關稅揮刀又點名台灣 賴清德拋「半導體供應鏈夥伴倡議」:建立AI晶片聯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