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勢持續緊張,外資開始撤離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出現大規模釋股潮。自2024年底至今,包括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將大彰化西北風場50%股權售予國泰人壽,澳洲麥格理(Macquarie)出售海能風場股權予本土壽險業者等,市場交易頻繁,但本土企業能否接手仍存疑。

市場觀察,各個外資開發商蠢蠢欲動,欲出售手中的風場股權,預估待售風場合計可能超過7GW,資金需求超過新台幣2,500億元,包括海洋風場Formosa 1、海能風場Formosa 2、彰芳西島CFXD、雲林允能Yunlin、大彰化一期、二期Greater Changhua Phase 1 and 2等已完工案場,以及尚未開工的蔚藍海Wei Lan Hai、海鼎風場Formosa 3、渢妙FengMiao、BlueFloat九降風等項目。然而,在全球風電市場降溫、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這波外資撤離恐讓台灣綠能市場陷入更深的不確定性。
台海緊張升溫 外資撤離風電市場套利
業界分析,外資大舉撤離的主因不僅是全球風電產業趨緩,更重要的是台海局勢惡化,多邊地緣政治衝突台灣首當其衝,導致投資風險大增。「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美國總統川普對綠能產業態度保守,讓國際資本對台灣市場更趨謹慎。」一名產業人士表示,許多外資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在台長期投資的可行性。
此外,風電產業成本上升、利率攀升,使投資回收期延長,進一步影響資產評估與流動性。原本受政府補貼吸引進場的外資,如今趁市場仍有買家時高價出售股權,套現離場。「這些外資企業進場時獲得高額補貼,現在卻選擇獲利了結,徹底背棄當初對外承諾經營風場二、三十年的責任。」產業人士直言,現在形同外資大出走潮,本土業者雖試圖接手,但因資金有限,恐難以支撐市場的龐大資金缺口。
政府應關注市場動向 外資不應只顧套利
離岸風電市場原本應由政府有效監管,確保市場穩定,但目前情況顯示,政府對此波資本撤離幾乎無能為力。業界批評,政府長期依賴外資推動綠能政策,卻未建立完善的產業接棒機制,導致市場暴露在高度風險之中。
針對這波風電市場動盪,業界認為政府應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在必要或關鍵時刻給予適當協助,以確保產業穩定發展。同時,外資在進出台灣市場時,也應更審慎考量長期投資價值,而非只在市場高點套利離場,將風險轉嫁給本土企業。唯有政府、產業與投資人共同努力,台灣風電市場才能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確保未來發展的穩定性。
風電股權價格恐崩盤 市場無人接手
外資大舉拋售導致市場供過於求,風場股權價格持續下探。台海緊張局勢加劇,導致國外基礎建設投資人不敢投入資金至台灣市場;而本土企業雖積極評估收購,但面臨高度複雜的離岸風電交易案,加上台灣金融體系對再生能源投資政策保守,進一步加劇市場困境。「離岸風電產業的特性是高資本、高風險,當市場交易價格持續下滑,接手方必須承受更大財務壓力。」 (相關報導: 改善健保收支失衡 邱泰源提醫學中心門診量「再降低才合理」 | 更多文章 )

目前市場傳出,外資釋股主要目標透過台灣壽險公司接盤,然而,截至2024年,台灣壽險公司對太陽能、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合計僅約台幣500億元,遠遠不及風電市場高達2,500億元的資金需求,能否有效整合產業資源,引進其他本土財團仍待觀察。一名綠能專家分析:「這波外資撤離,不僅影響市場穩定,還可能導致風場股權價格進一步崩盤,屆時恐出現無人接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