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幣匯率長時間下挫的結果,對當地員工確實造成一定程度傷害,《日經新聞》(Nikkei)透過外界熟知的麥當勞(McDonald's)的大麥克(Big Mac)為例,就能看出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差異,以及雖然基本時薪調漲、但一般勞工能購買的漢堡數量卻減少的殘酷現實,就在日本真實上演中。
日經引述統計數據發現,以每一小時工作的時薪計畫,日本的餐飲與零售業員工,手中的薪資能購買2.18個大麥克漢堡,相比澳洲是3.95個,香港則為2.56個。此外,與五年前(2019)相比,日本勞工購買漢堡數值少了0.2個,顯示當地工資增長的速度,遠不及物價上漲幅度。
1時間働いてビッグマック2.2個 「スマイル」も安い日本https://t.co/cJ9f4us8RD買える個数は5年前より0.2個減りました。ビッグマックは23%値上がりし、時給は11%の増加にとどまります。働き手の取り分が少ないのが日本の実情です。#日経_チャートは語る pic.twitter.com/LH4CTp8xcb
— 日本経済新聞 電子版(日経電子版) (@nikkei) February 3, 2025
如果單純從售價來看,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數據,截至2024年7月,日本的大麥克零售價為3.2美元(約新台幣105元),比美國與英國便宜將近50%,經常會給外界一種「日本速食比較便宜」的印象。然而,這個便宜的印象,對當地日本勞工來說,卻完全感受不到。經濟學家青木雄介(Yusuke Aoki)指出,實際薪資購買力下降,是當地日本社會最大問題所在。
從2019至2024年,在相同時間基礎上,日本勞工可購買的大麥克數量減少0.2個。這段期間以來,日本雖調漲11%時薪,但市場上的大麥克價格卻上漲多達23%,進而導致薪資購買力下降。報導中提到,自19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薪資水準長期停滯不前,然而物價卻不斷飆漲,近五年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與俄烏戰爭,進一步推高物價,導致日本國內通膨速度,遠遠遠超過薪資增長進度。

一位匿名東京銀座(Ginza)麥當勞員工透露,在日本當地,「各類服務業的薪資水準基本固定,即便是員工取得技能提升,薪資增幅往往只有10至20日圓(約0.065至0.13美元)幅度。」而且受近幾年日圓對美元匯率衝擊,假如換算成美元計算,日本薪資的停滯情況就更加明顯。經過換算,日本餐飲與零售業在2024年的平均時薪僅僅只有7美元(約新台幣229.5元),不只比2019年的8.6美元(約新台幣282元)平均值,有明顯下降幅度,更讓日本餐飲業時薪落後鄰近的新加坡、香港與南韓。
為了扭轉這個頹勢,代表涵蓋餐飲與零售業的工會聯盟UA Zensen,在受訪時向外媒透露,他們計畫在2025年春季勞資談判中,提出兼職勞工加薪7%的訴求,要藉此扭轉『廉價日本』(Cheap Japan)的詭異現象。 (相關報導: 不受匯率、通膨或經濟波動影響!愛馬仕單季銷售量成長2成,拒為川普關稅遷往美國製造 | 更多文章 )
經濟分析報告中,經常出現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是利用遍及全世界且做工、用料與流程相同的連鎖速食餐廳漢堡,做為衡量各國的物價高低與購買力標準,特別是各國大城市之間的差異。利用大麥克的原因,也能最大程度減少匯率干擾,讓跨國經濟比較能更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