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全台急診室人滿為患,病患住院困難,醫護人員疲於奔命,甚至掀起一波醫護離職潮。而一名急診醫師日前在Threads上請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多關心醫療量能崩潰問題,卻被反酸,結果該名急診醫師無奈之下決定離職,無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無心改,急診醫決定離職
林靜儀於2月13日發文提醒,大家呼籲要把急診資源留給爆炸案的嚴重傷患,但急診應是留給更緊急且嚴重的病人,「台灣的診所週一到週五幾乎都三節門診,週六也開診,拜託腹瀉和類流感不要首衝醫學中心急診!」
發文引來一名急診醫師留言,希望林靜儀不要僅是在網路呼籲,要發揮衛福部次長的執行力去改變政策,沒想到卻被林靜儀回應「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直言政策預算是政府內部跟相關醫療組織的事,而如今呼籲民眾也是該做的事。
此話疑似讓該名急診醫師相當心寒,留言「我只能說哀莫大於心死」,不久後就另外發文,表明近期醫療量能崩潰,「急診根本就當病房在顧」,只能勉強維持病患生命徵象,就怕出現醫囑錯誤,自己醫護朋友也走了三成,他也覺得很不安全,因此打定主意要離職,「我還是等到環境安全、制度友善一點再回來好了。」

ICU一床難求,專家憂延續至夏天
衛福部原本預估,急診擁擠現象可望在2至3週內緩解,但醫界指出,以目前的狀況來看,急診壅塞恐怕至少持續至夏天前才可能稍見改善,甚至可能引發一波醫護人員的「逃亡潮」。
台灣急診醫學會祕書長李智晃指出,病床不足與人力短缺是最大問題,尤其需要進加護病房(ICU)的病患,平均得在急診室苦等3至5天才有機會住院,嚴重影響治療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全台急診就診人數暴增,每日平均達3.7萬人,遠超過去年同期的2.7萬人,增加幅度高達1萬人。衛福部將此現象歸因於流感與諾羅病毒疫情夾擊,但李智晃直言,真正的關鍵是「人力荒」。
醫學會示警:若不改善,醫護將大量出走
面對持續惡化的情勢,台灣急診醫學會於22日晚間緊急示警,若政府不立即採取有效措施,急診室的醫護人力恐將大規模流失,屆時恐引發更嚴重的醫療崩潰。 (相關報導: 真的沒有病床…病患「從高雄一路北上」找到已來不及,糞便塞滿腹腔病逝! | 更多文章 )
學會呼籲,政府應立刻提高護理人員薪資與待遇,以免人力流失導致更多病房關閉,讓急診患者能順利住院,進而緩解急診室的壓力。醫護人員已經在崩潰邊緣,若再無實質改善,離職潮恐怕將成為台灣醫療體系的下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