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觀點:北埔兩姜三天水

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資料照,取自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Facebook)

姜秀鑾開闢北埔

講起新竹縣北埔鄉,不能不提姜家。是的,北埔的拓墾就是在姜秀鑾領導下的金廣福墾號所展開的。北埔是金廣福墾號總部所在,鄰近的寶山鄉和峨眉鄉,都是姜秀鑾領導開闢出來的。

姜秀鑾是清雍正年間來臺從事耕佃的姜仕俊的孫子,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鹽墩村(今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旱田管區豔墩村),第一代入粵開基者,係自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江頭(今地不詳)發跡,而遷至陸豐縣碣石衛鸕鶿寮(今陸豐市碣石鎮羅厝寮羅西村)之姜世良,可知姜家為閩底之軍戶,因此閩南語為其母語,而又有著軍戶擅長武藝和軍事的家風。姜家遷臺與在鹽墩從事之私鹽生意受到官方制約有關。姜仕俊未在臺灣終老,他的四子朝鳳在乾隆2年(1737)來臺向淡水廳竹塹堡萃豐庄(今新竹縣新豐鄉)汪仰詹墾號租地佃耕,憑藉勤奮的工作、傑出的領導和布局能力,開墾出紅毛港下坑樹林仔庄(今屬新竹縣新豐鄉鳳坑村)田產無數,而留下「姜厝」此一閩式地名。

姜朝鳳七子,長房勝捷、勝賢、勝略、勝智等四子遠赴內山之九芎林庄(今芎林鄉)開墾,勝捷未娶,過繼勝賢次子懷雙,懷雙生二子秀巒、秀福。姜勝智為九芎林庄佃首,向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什班申請墾批而開發有成,與另一墾戶廣東省大埔縣人劉承豪共同被譽為九芎林開墾始祖。姜家於姜秀巒一代於道光6年(1826年)一躍為九芎林庄總理,管理地方事務,並以團練武力協助防山和地方治安,深受官民倚重愛戴。

道光6年當年在淡水廳治竹塹城南門外巡司埔(新竹市東區竹蓮里),爆發賽夏族出草事件,巡檢司7名官兵和陳姓墾民9人俱遭馘首,由於地近竹塹城區,大大震驚地方,乃有竹塹城石城之新建,淡水同知李嗣鄴並決定對竹北一堡竹塹東南橫崗以外大隘地區(今北埔、寶山、峨嵋三鄉)加以整頓,於石碎崙(今屬新竹市香山區柴橋里)設立新隘,於橫崗頂建立隘樓,並補助維持姜秀鑾所有15座隘樓。由於防山和拓殖的成本龐大,姜秀鑾提議由官民合資設立墾號而獲接納。道光14年(1834年)12月,李嗣鄴正式諭令籌設新隘,由官方資助官銀1000圓做開辦經費,邀集廣東籍之姜秀鑾與福建籍之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仝立合約,各募資本10股合官銀12600圓,共同設立武裝屯墾組織金廣福墾號,次年正式成立,閩籍墾首改由新任西門總理周邦正取代逝世的林德修。金廣福墾號的任務就是將竹塹城東南賽夏族與泰雅族之大隘地區收入版圖設立南興庄。為了統合墾務,姜秀鑾報請官府將先前所設的鹽水港、南隘、茄苳湖(以上在今香山區)、雙坑(即雙溪)、大崎(以上在今新竹縣寶山鄉)、金山面(在新竹市東區)、圓山仔(在新竹縣竹東市)等隘及石碎崙官隘,劃歸金廣福大隘管轄。為壯大聲勢和募資,姜秀鑾更積極參與新埔街枋寮義民廟褒忠亭的聯庄祭祀,出任褒忠亭總理,儼如竹塹堡地區客家領袖。 (相關報導: 曾建元觀點:蕉嶺文獻考─《石窟一徵》與《鎮平縣志》 更多文章

金廣福數百位兵勇與隘丁由竹塹城北方二十里的竹北一堡東南廂三角城庄(今竹東市三重里)集結出發,沿著賽夏族出入山林的牛路一路進軍北埔,沿途毀社趕人,賽夏族勇士約只200餘人,很快就被驅趕入五指山區(今五峰鄉)。金廣福佔領打撈社朱姓部落後,設總部金廣福公館於此,再沿峨眉溪沿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