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低價競爭已成為中國 AI 企業主導市場的重要策略。透過大規模補貼與成本優勢,中國 AI 產品不僅席捲國內市場,也積極拓展至全球,並逐步滲透到消費電子、工業應用、智慧城市等各個領域。
當 AI 應用深入日常生活的每個部分,從智能助手、語音識別、智能家居到教育、醫療與金融等產業服務,都將受到 AI 技術的驅動與改變。例如未來小孩使用的玩具將不只是靜態的玩偶,而是可以與孩子互動、講故事、回答問題,甚至幫助語言學習的 AI 夥伴。如果台灣沒有自己的 AI 系統,將在這場 AI 競爭中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可能陷入嚴重的技術依賴與產業危機。
中國 AI 企業的低價策略,使 AI 技術的普及速度大幅加快,並且進一步壟斷 AI 服務的供應鏈。當 AI 模型與應用程式大幅降價,企業與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成本較低的解決方案。然而這種低價競爭並不僅僅是市場行銷策略,更是中國政府推動「主權 AI」戰略的一環,透過 AI 技術的滲透,掌控語言、數據與數位生態。例如現在市場上的語音助手,若由中國 AI 廠商主導,其學習數據與內容推薦機制將可能以中國市場為基礎,進一步影響台灣使用者的資訊接收方式。如果台灣企業與政府機構依賴中國 AI 服務,將會使關鍵數據掌握在中國 AI 平台之中,造成國家安全與產業自主權的風險。
語言與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 AI 模型以簡體中文為核心,所學習的語料主要來自中國的數據庫,這意味著這些 AI 產品將會以中國的語言習慣、文化價值與政策框架來構建回應機制。例如未來的電子書閱讀器,若內建 AI 語音導讀功能,但訓練數據來自中國,則可能無法準確朗讀繁體中文,甚至在語音合成時呈現簡體發音或中國腔調。當台灣市場的大部分 AI 應用來自中國 AI 企業時,不僅會影響繁體中文的語言發展,也可能影響台灣本地的知識生態與文化話語權。長期依賴中國 AI 服務,將導致 AI 生成的內容逐步簡體化、語言風格趨向中國市場需求,甚至影響台灣的資訊環境,使台灣的 AI 產業喪失本地化競爭力。
除了語言與文化問題,台灣企業若未能建立自己的 AI 服務,也將面臨 AI 產業的競爭力下滑風險。中國 AI 企業透過大規模的數據訓練與政府補貼,已經能夠在短時間內推出高度成熟且價格低廉的 AI 產品,這對台灣的科技產業構成直接競爭壓力。例如在智能客服、語音助理、智慧醫療與 AI 金融分析等領域,中國 AI 企業的服務可能比台灣本土解決方案更具成本優勢,進而吸引企業與消費者轉向中國 AI 服務。未來 AI 在零售業的應用將更加普及,超市的收銀台可能不再由人工操作,而是由 AI 系統進行語音辨識與結帳處理。如果台灣沒有自己的 AI 模型,這類應用很可能由中國 AI 企業主導,進一步壟斷市場並收集台灣消費數據,削弱台灣企業在數位經濟中的競爭力。 (相關報導: 金彥斌觀點:AI與大罷免潮的反思─人應作為目的而非手段 | 更多文章 )
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也是台灣必須關注的核心議題。當台灣企業或政府機構使用中國 AI 平台時,所有的數據都將經過中國的伺服器處理,這將使台灣的商業機密、個資與政府數據暴露於風險之中。例如企業內部的會議錄音若使用中國 AI 服務進行轉錄,這些敏感資料可能會被傳輸至中國伺服器,進一步增加資訊外洩的可能性。若未來中國政府對 AI 平台施加更嚴格的數據管控,或對特定市場進行 AI 服務限制,台灣將無法確保自身的數據安全,並可能面臨 AI 服務受限、甚至被切斷的風險。因此發展台灣自主 AI 系統已是不可忽視的國家安全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