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對於內向害羞的人而言,和別人第一次見面聊天難免會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口。其實只要運用說話技巧,就能輕鬆和別人暢聊,透過提問開放式問題等方法,讓你和對方深聊更交心。
內向人聰明問話法,九成讓對方暢快說
如果你是內向者,一定會喜歡這部分,因為你只需要靜靜傾聽—任務是引導對方暢所欲言。大多數人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只要你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他們通常會滔滔不絕。這種方式是輕鬆參與愉快閒聊的最佳途徑,幾乎不需要費心思。
開放性提問,沒壓力聊更多
透過提問開放式問題,你可以讓聊天對象自由選擇他們想分享的深度和範圍。這些問題不只是要人回答「是」或「不是」而已,還能避免讓人感到壓力,對方會自行決定是否進一步分享內容。有些問題適合拿來問同事、孩子、鄰居、親家、業界人士、朋友,甚至是新認識的人。運用開放式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適合的問題,必要時可以順勢再接著提問,讓對話自然延續。
以最難閒聊的對象—小學生—為例。他們真的不好聊,甚至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是」可以聊天的對象。但畢竟他們還是孩子,所以別太計較。我就以自家兩個小孩為練習對象,磨練談話技巧。結果證明,我成功和他們展開了一場有意義的對話,看來我並沒有失去自身專業。
放學後,我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通常只會得到一句平淡的「還好。」但我不會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追問:「今天最喜歡什麼呢?」他想了想,回答:「科學。」我接著問:「你喜歡科學的什麼?」這時,他開始興奮地描述在學校做的實驗,我們的對話也因此展開。結論就是你必須要讓他敞開心胸,並表達你的真心關懷。
以下是一些與小朋友建立關係的實用技巧,幫助他們更傾向與你互動,而不是過度依賴無生命的社群媒體或簡訊:
1、當和孩子共處時,不僅僅是放下手機,而是將它放到看不到的地方,避免分心,讓孩子感受到他是你的「首要關注」。
2、大聲跟小孩說「我要在手機上忙一些事(預約牙科,打給朋友等)但現在我真的想要跟你待在一起,跟我說說你的一天。」
3、制定全家的科技使用規則,例如「晚上九點後或餐桌上不使用手機」,這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包括你自己,都一視同仁的遵守。
5、當你打電話給孩子時,告訴他,你希望他能接聽或回撥。許多孩子習慣以簡訊代替通話,因為簡訊更方便,也沒有壓力。但如果孩子對你都選擇用簡單的方式互動,那他們未來與老師、教練或新朋友進行面對面交流時,會更加困難。
開放式的問題
1.請描述……
2.跟我分享……
3.你如何……?
4.你經歷了……
5.誰帶你到……
6.為什麼?
跟兒童聊天的絕佳破冰問題
1.你喜歡當姊姊嗎?
2.什麼事會讓你生氣? 什麼事會讓你開心?
3.你有養寵物嗎? 你想要養寵物嗎?
4.你喜歡運動嗎? 為什麼?
5.你最喜歡吃什麼? 為什麼?
6.你為什麼畫獨角獸呢?
7.你有空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階段式追問,深聊更交心
週一時,人們會彼此問候:「週末過得怎麼樣?」這個問題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很好,你呢?」然而,對方還沒回答,你可能已經匆匆走開,表明這不過是形式性的寒暄,而非真正的關心。像「假期怎麼樣?」「你的工作如何?」「最近在忙什麼?」這些問句都只是「嗨囉!」的一種說法,大家心知肚明這些問題只是打招呼,並不是真心問候。
我發現這情況只有在北美洲才會發生,其他許多國家跟文化當中,如果詢問別人「你好嗎?」意味著真正的關心;因此,如果問了這個問題,卻又不期待對方的回答,是很不禮貌的。
許多時候,這類對話往往在幾句簡單的寒暄後戛然而止。例如,我問丈夫:「你今天過得好嗎?」他回答:「不錯。」對話就此結束。並非因為沒有話題,而是缺乏後續的提問。若我不繼續追問,我丈夫就不會覺得我真的想知道他今天過得怎麼樣。當我接著問:「什麼事情讓你覺得今天很好?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對話才得以延續,讓交流更深入。
戴波拉:嗨,喬恩,你今天怎麼樣?
喬恩:我心情不太好。
戴波拉:喬恩,加油吧!
喬恩:我覺得我可能會被裁員!
戴波拉:好的工作不多而且不好找。
喬恩:你覺得我現在就應該要開始找新工作嗎?
戴波拉:如果你什麼訊息都不透露,讓大家完全不知道你即將失去穩定的工作,這樣的情況豈不是更糟嗎?
喬恩:那你覺得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在網路上找嗎?還是看Linkedin?
戴波拉:直接面對你的挑戰,拿出最好的自己,面對現實。你不是剛出社會,也沒辦法讓時光倒流,如果你努力的話,可能會得到比預期還要多的工作機會。
當用詢問的方式開始對話時,還需要再將話題深入,這樣對方才知道你有興趣想聽更多;更深入的挖掘,就代表你真的想得到回覆,也準備好要花時間聽對方的回應。
1、你的夏天過得如何?很棒。你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嗎?
2、你的週末假期過得如何?不錯。你做了什麼事?我去演藝廳看了新演出的劇。真的嗎?你對 有興趣?我以前都不知道,可以再多告訴我一些嗎?你做了哪些休閒活動?這個計畫如何?很好。你最近都在忙什麼?
只要問對問題,和同事聊聊週末就能輕鬆用掉一杯咖啡的時間,重點在於真誠的對對方所說的內容感興趣。然而,當輪不到你說話時,並不代表你要被動等待,而是需要主動參與對話。
假設你需要打電話給客戶或主管,然後你們聊到週末的安排,例如這樣的情況—「你的週末假期過得如何?不錯。你做了什麼事?我整理了一下花園,差不多就這樣囉!現在來聊聊這個提案吧……。」
當對方把話題切換到公事,這表示他現在不想繼續閒聊;尊重他的意願,跟著回到工作內容即可。
或者你會問:「天氣真不好」對方回覆:「對啊,沒錯。」你可能會說:「這邊天氣最糟是什麼樣子?」「你最喜歡什麼樣的天氣?」「壞天氣會影響到你嗎?」「你住過天氣很糟的地方嗎?」「你為何會來到這裡呢?」「你忍受過最糟的天氣是什麼樣子?」
我有次在一家航太公司講授課程時,談到「深入對話」的好處,收到一張總監級主管的紙條。他分享了一次經驗—他發信問一位剛晉升的同事:「新職位適應得如何?」對方簡單回覆:「很不錯。」他接著追問:「我真的很想知道這對妳有什麼影響?」結果對方回了一封長信,寫著關於她在新職位遇到的困境跟挑戰。
當然,認識新朋友時,提出開放性問題相對容易。不過,初次見面時應謹慎選擇問題的難度,避免讓對方感到尷尬。同樣地,我們提問的目的是引導對方輕鬆回答,因此應選擇簡單易答的問題。以下是幾個改良版的提問方式:
與其這樣問
你結婚了嗎?你是做什麼的?你有小孩嗎?你最喜歡的嗜好是什麼?你的週末過得如何?
不如試試這個
跟我講講你的家人吧!跟我分享你的工作/事業吧!跟我談談你的家人好嗎?來聊聊你最喜歡的嗜好!這個週末你在做什麼?你覺得最棒的事是什麼?
當參加產業大會與人交流,或與客戶共進午餐時,提前準備一些與業務相關的問題會有所幫助。當然,不是要你看到人就問這些問題,但事先準備好能讓你在談話中更加自信且從容。
作者介紹|戴波拉.范恩(Debra Fine)
原是一名害羞內向的工程師,現為國際知名演講家及暢銷書作家。她的演講結合幽默、心理洞察與教學元素,專注於商業關係建立與網絡技能,風格被《丹佛郵報》(Denver Post)形容為「脫口秀演員、心理治療師與教師的結合體」。國家演講協會(National Speakers Association)的20年資深會員,常在全球範圍內為財富500強企業及金融、法律、醫療等多個行業提供主題演講。她的客戶包括Google、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凱悅酒店(Hyatt Hotels)等,並在CNN、今日秀《Today Show》等媒體露面,以其富有啟發的演講深受歡迎。
譯者介紹|陳冠吟
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時尚媒體、外國駐台機構、大型法律事務所,曾環遊世界。翻譯作品包括《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零干擾:善用簡單決策的力量,找回時間與注意力》《投資之路:改變華爾街遊戲規則的巨人查爾斯.施瓦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