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持續將關稅視為一種談判工具,藉此取得他心目中最重要的利益。根據美媒報導,他近日對外透露,最快將在4月2日對外宣布,針對汽車、半導體與藥品等進口商品,徵收25%的加徵關稅,這也是繼鋼鐵與鋁材之後,川普在第二任期再次將貿易戰領域擴大的舉動。
此外,25%關稅稅率還不是最終定額,按照川普自己的規劃,汽車徵收25%進口稅,但在藥品與半導體產業一塊,25%似乎只是「低標」,未來會隨時間大幅上漲增加,藉此強迫企業將生產線遷往美國本土。川普表示,他會給予企業一些時間和機會,「(讓他們知道)當他們進入美國,在這裡設廠或建工廠時,就不會有關稅產生。」
WATCH: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aid he intends to impose auto tariff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25%’ and similar duti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pharmaceutical imports,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measures threatening to upend international trade https://t.co/w6FjqLKjAd pic.twitter.com/9Lt73bjKqr
— Reuters Asia (@ReutersAsia) February 19, 2025
至於前述提及的三大產業,一旦新關稅真的實施,受傷的海外國家會是誰?
汽車
從海關數據來看,去年(2024)美國合計進口約800萬輛轎車與輕型卡車,占美國整體汽車銷售量大約一半。一旦高額關稅實施,歐洲車廠如福斯(Volkswagen AG),以及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日本豐田(Toyota)或本田(Honda),都將受到嚴重傷害。特別是南韓,汽車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1.8%份額,一旦遭遇衝擊,勢必將連帶影響國內經濟。
在日本這一邊,身為北美市場領頭羊品牌的來源國,高額關稅也將讓其企業面臨威脅,根據彭博(Bloomberg)估算,新增的25%關稅相當於豐田2025財政年度預測獲利的三分之一,也將吞噬本田近一半的年度預測獲利。對日本政府來說,出口汽車是該國對美最大宗的貿易商品,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已經派出特使前往白宮,希望阻擋這個噩耗發生。

雖然川普並未明確表示,新措施是否針對特定國家,或適用所有進口至美國的車輛。帶著高度不確定性的心理,亞洲市場19日開盤後也呈現下滑趨勢,投資人縱使知道川普是將關稅視為談判籌碼,但依然擔心會衝擊整體經濟,讓金融市場維持保守謹慎的態度。
半導體與醫藥
彭博在從數據推估,高額進口關稅底下,在半導體領域、受傷最嚴重的國家很可能是星馬,馬來西亞是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2024年該國半導體出口額,達到創紀錄的6010億令吉(約1,360億美元)。新加坡總理黃循財(Lawrence Wong)不久之前才剛剛宣布,政府將投入約10億新幣(約7.448億美元),在該國建設新的半導體研發設施,沒想到就撞上川普的關稅預告。不過,身為亞洲最大晶片製造商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台積電(TSMC),迄今對此一話題並未做出任何回應。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SA)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莉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川普2.0的貿易戰和懲罰關稅,將衝擊幾乎所有國家,「過去認為這些政策,會讓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能獲益的說法,他們都錯了!」

至於在醫藥領域,無論是過去一年知名度暴漲的網紅減肥藥,或是其他各種疾病疫苗,以及重大外科手術需要的精密機械器材,美國都高度仰賴進口,特別是從歐洲各國的大型藥廠輸入,一旦醫藥領域也將面臨高額關稅,衝擊最大的恐怕將是美國本土的醫療機構,以及病患和保險業者。
面對川普這種獨斷的做法,眾多產業專家、遊說團體與企業高管都發文警告,假如白宮貿然對汽車等產業,祭出高額新關稅,必然將引發連鎖效應,像是價格上漲、成本激增等負面效應。此外,這些受波及的國家也不會傻傻地挨打,一旦川普的新關稅生效,他們必然會展開報復,並鎖定對共和黨執政州影響最大的「政治敏感產品」進行攻擊。

除了對特定領域加徵關稅,川普還提出要啟動「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機制,不少經濟與金融學者擔心,假如未來真的實施,美國兩大鄰居墨西哥與加拿大,某些產業的製造商,恐怕在多重稅金疊加下、最多得被扒三層皮。一旦商家面臨關稅上漲,這些都將被視為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代為承擔,間接讓美國市場價格因此上漲。 (相關報導: 晶片關稅有多重?川普親自放話:預定25%,一年內還會大幅攀升! | 更多文章 )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亞太區經濟主管卡特里娜(Katrina Ell)受訪時表示,「看起來這一次沒有人(國家)能全身而退,希望川普只是將此說法,當作談判工具,但我們從過去的經驗知道,這些關稅往往無法達到川普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