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與中國的企業巨頭舉行了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這是自2018年以來,國家領導人首度親臨如此高規格的企業家會議,顯示北京對民營企業——尤其是科技產業——的態度開始轉向積極支持。儘管習近平對科技富豪們釋出滿滿善意,但《經濟學人》和《彭博》皆認為,北京的一次示好恐怕依舊不足以讓中國科技業重拾往日輝煌。
該會議的與會者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小米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騰訊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化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以及華為創辦人兼執行長任正非等業界的重量級人物。習近平在會議中指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彭博》指出,早在座談會舉行前,科技股就迅速飆升,因為市場預期監管環境將會迎來轉折。
2025年2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北京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新華網 via AP)
《經濟學人》報導,光是14日市場傳出座談會消息,阿里巴巴的股價就立刻飆升6.2%,市值瞬間增加約180億美元;其他科技巨頭如騰訊、小米的股價也跟著上漲7%。事實上,受益於人工智慧公司DeepSeek的突破,科技股近期已經開始回暖,香港恆生科技指數在過去一個月內漲幅達23%,阿里巴巴的股價更是飆升超過50%。
中國科技巨頭跌宕的10年
中國科技業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後便迅速崛起,創投資金湧入、企業市值暴增,馬雲與王興等企業家晉升為億萬富翁和全民偶像。然而,他們鉅額的財富和高調的行事風格引來中共高層不滿;2020年,馬雲更是在外灘金融峰會上公開批評國家的金管制度,等於公然踏上了挑戰北京的紅線。
隨後,中國監管機構不僅迅速叫停了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更是大舉整肅科技行業,從私立補教、網路遊戲到金融科技,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出行等企業相繼被重罰,一些科技富豪們被迫淡出公眾視野。根據《經濟學人》,2020年的監管風暴導致中國股市市值蒸發約2兆美元。
2023年起,北京當局逐步放鬆監管,釋放科技行業仍是中國經濟核心支柱的信號。《彭博》舉例道,2023年初,滴滴出行被允許重新開放新用戶註冊,結束長達兩年的封禁;同年,螞蟻集團的調查以10億美元的罰款告終,標誌著長達三年的監管審查終於劃下句點。
儘管監管力道減弱,中國的科技業仍深陷成長困境。由於國內經濟放緩、消費者信心低迷,導致產業難以重回過去的高速發展軌道。此次習近平與企業家們的對話,中國官媒《環球時報》點評「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大成果,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這次座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新的強大鼓舞....在制度保障持續強化、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市場空間深度拓展的有利環境下,民營企業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藍海中乘風破浪」。
北京急需民營企業助力
《南華早報》指出,中國的民間投資在2024年相比同期下降0.1%,其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也從2019年底的56.42%降至50.08%。然而DeepSeek這樣的科技公司,依舊重新點燃了政策制定者和投資人的希望,DeepSeek創辦人兼執行長梁文峰亦受邀出席此次的座談會。美國銀行(BofA)分析師甚至認為,DeepSeek的影響力不亞於阿里巴巴2014年在紐約的IPO,當時的上市引爆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創新浪潮。
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採用AI技術,像是騰訊正計劃在微信中測試人工智慧工具,試圖打造一款「AI超級應用程式」。AI也可能推動雲端服務需求,使阿里巴巴、華為和騰訊等企業加碼投資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帶動AI伺服器供應鏈的成長。此外,阿里巴巴據傳正與蘋果(Apple Inc.)合作,讓在中國銷售的iPhone內建AI功能。
中國當前面臨一系列經濟挑戰,包括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以及通縮風險等。《彭博》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產業成為中國最穩定的成長引擎,北京因而轉變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態度。
此外,科技已經成為美中博弈的核心戰場。經濟學人智庫EIU的蘇悅向《南華早報》表示:「有趣的是,在川普的就職典禮上,許多科技產業領袖同樣受邀出席。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是最激烈的,並且注定會影響兩國的經濟實力走勢。」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1月時曾邀請梁文峰等企業家參與閉門會議,聽取他們對2024年政府經濟政策的建議。此外,與2018相比,今年座談會上來自科技業的與會者比例更高,上海保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指出:「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顯示政府希望鼓勵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北京這場大型「示好」活動能挽回多少市場信心仍是未知數。根據中國300多名企業高層參與的「商業信心指數」調查結果,1月份的數據雖有小幅改善,但有關企業融資和庫存前景的等關鍵指標仍在萎縮。北京長江商學院的一項商業景氣指數更認為,「中國商業環境仍受到相當大的不穩定因素影響。」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民營企業家要的不只是座談會,而是實際的政策改變。他們的企業仍然面臨重重挑戰,例如,一位駐香港的創業投資家質疑,監管機構何時才會放寬IPO限制?自2020年收緊監管後,海外上市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查,許多新創企業,像是快時尚品牌Shein,甚至需要獲得中國監管機構的「非正式批准」,以確保該行動不會觸及國家安全問題。甚至有傳言指,中國證監會去年曾以估值過低為由,阻止一家茶飲與冰淇淋連鎖店在香港上市。
不只是科技業,連金融體系也逐漸變成公私混合模式。《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創投與私募股權市場正逐漸被國家資本滲透,許多新創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變成了政府,這與由專業投資人主導的市場截然不同。此外,過去企業家對於黨組織滲透民營企業往往不以為意,因為黨組織存在已久,且影響力有限;然而過去五年,這些黨組織的權力大幅提升,且少有跡象顯示該趨勢有逆轉的可能。
(相關報導:
川普強推「對等關稅」:美國大量藥品、汽車與民生商品依賴進口,消費者恐被迫替總統買單
|
更多文章
)
習近平的信心喊話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政府對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不能變,也不會變」。在向企業家展現政府的支持的同時,習近平也敦促民營企業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以應對與美國日益激勵的競爭,並說道:「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此段話更成為官媒《人民日報》18日的頭版標題。
習近平承諾將進一步推動競爭性基礎建設領域的市場開放,並努力解決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和高成本問題:「民營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在改革和產業生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此外,習近平強調,凡是黨中央的決策就必須「堅決執行,不能打折扣」,並補充道:「我們必須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
2025年2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北京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新華網 via AP)
中國科技業能否重拾往日輝煌?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彭博》認為,儘管監管環境相對放鬆,但政府對科技業的控制仍然嚴格。維持社會穩定與加強政府對經濟的掌控,依然是中共的核心目標,這在可見的將來大概都不會改變。
2020年以前,北京對科技業的放任態度催生出一大批億萬富翁和科技巨頭,並使阿里巴巴、騰訊和螞蟻集團等企業的市值一度突破2兆美元,超過多數的國有企業。然而,隨著2020年中國政府展開對科技業的嚴格監管,這些企業的市值已經大幅下滑,例如阿里巴巴的市值自反壟斷調查開始,已經蒸發超過5000億美元,而騰訊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的市值。儘管這兩家企業在2022年谷底反彈,仍無法回到巔峰時期的表現。
北京當局已經明確表態,不會容忍科技公司重回過去「野蠻生長」、迅速致富的年代,也不願再見科技富豪們享樂奢靡的生活方式。藉由強硬的手段,監管機構已經成功奪回對科技業的掌控,並大幅削減科技富豪們的影響力。
北京對阿里巴巴、騰訊和螞蟻集團等科技巨頭的關注,是因為它們擁有上億筆的用戶數據,並在社群媒體、購物、支付等多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些平台所蒐集的龐大數據,進一步強化了它們的市場優勢,並被用來鞏固其在中國數位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北京表示已經牢牢地掌握了這些數據,並且強調所有新創業務必須符合其政治和經濟優先事項。
《彭博》指出,這代表科技公司們未來將會減少對網路直播等娛樂性產品的關注,更多的資源將集中在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和半導體等先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未來,中國科技巨頭雖然仍得以發展,但將在政府明確規劃的道路上前行,回歸「服務國家戰略」的角色,而非單純追求市場主導地位和資本回報。
市場反應
根據《南華早報》,座談會當日收盤時滬深300指數上漲0.21%,而恆生指數則下跌0.02%。從市場初步的反應可以看出,北京的「口頭」支持雖然有主於提振市場信心,但企業家與投資人仍在觀望,期待能有更多實際的改革。
這場座談會或許只是再次證明,曾經叱吒風雲的中國企業家,現在已經徹底地歸順於體制下。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斌更指出,中國民營企業只有在中共需要提振經濟成長,或穩定經濟時才會受到重視:「一旦經濟穩定下來,民營企業家們會再次遭到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