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國經濟史有什麼意義?哈佛專家:從工業、股票到科技,它影響台灣的每一步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銀行外的人群。(維基百科)

美國對臺灣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從戰後的美援,到臺灣人在經濟起飛製造的電視機與電子產品,多半外銷到美國,甚至是戰後臺灣流行的音樂、文化,乃至新竹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緊密的連結,以及直到臺灣今天在國際上立足的半導體產業,都與美國息息相關。然而,如果閱讀由喬納森.利維所著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一書,你會發現美國對於臺灣的影響力,並不只在上述的層面,遠比我們所想的深入得多。

比方說,當你仔細的翻閱本書的章節,你會在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裡,看到某一部份你熟悉的臺灣史的影子。這絕不是意外。當你讀到書中的工業大亨卡內基,你會看到他對於工廠營運每一個環節的「成本」的精確計算到了瘋狂的程度,你便會有一種極強烈的既視感,以為你在讀臺塑王永慶的創業傳記。但你看到書中提到紐約的「家庭即工廠」的「血汗照片」,你會苦笑,因為那個畫面曾經發生在臺灣每一戶人家的客廳裡頭。當書中提到美國底特律等大型工廠裝配線上的工人,午餐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你會以為是發生在臺灣某工業區的裝配線,又或是鴻海在中國鄭州的某個超巨型工廠。你如果讀到亨利.福特將泰勒主義的科學化管理導入到生產線上,對每一塊零件的良率都極盡苛求,你會在臺灣半導體的製程中看到這種「精神」的體現,當你看到書中提到美國工業起飛的巨大發明──三班輪班制,你腦中會突然浮現一個畫面: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某一廠房,在半夜仍然燈火通明。

這些既視感都不是偶然,這正是因為臺灣是美國工業主義之子。在我們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我們把美國當年摧枯拉朽全世界的製造業的模樣,刻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儘管一如這本書的後半部所形容的這樣的「工業資本主義」早已不是美國的主流。換句話說,臺灣的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繼承了某部分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精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對臺灣的影響,深入到了骨髓的程度,透過閱讀本書,你將發現,臺灣人在經濟奇蹟中所開展出的工業資本主義,其締造者並不是其他西方國家,正是美國。

儘管美國在全球上乃最重要的國家,也對戰後臺灣的形成至關重要,但古怪的是,臺灣對於美國的立國與經濟變遷的理解,卻非常的少。但這其實不是臺灣人的問題,因為在美國經濟史界,也是費了好一番功夫,美國經濟史才漸漸取代了英法的經濟史,成為了當今經濟史研究的主流。在過去,我們對於理解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文必稱西歐的歷史經驗──但其實說穿了只有大英帝國的歷史經驗才被當作歷史發展的道路,甚至連美國學界也曾深受其害。 (相關報導: 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于品海提出「新概念」,重視政府在資本治理的關鍵角色 更多文章

筆者很幸運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讀博士,目前是二○二三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克勞蒂亞.戈丁(Claudia Goldin)的「經濟史讀書會」的召集人,有幸每週能跟這位本世紀的經濟史大師研討經濟史。戈丁作為美國目前最有名的經濟史家,師承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在讀書會研討的過程中,戈丁甚至給了我一個書單跟歷史材料的索引目錄,讓我可以循序漸近的理解美國經濟史。在某次餐會後,她跟我提到,美國人過去相當依賴歐洲人的敘事來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英法的發展經驗,都跟美國的經濟變遷相差甚遠。從她老師福格爾那一代人開始,美國人嘗試要將「經濟發展」這一觀念,內化到美國歷史當中,從而取得美國人的內在理解,這一學術工程,可謂是透過她跟她老師這兩代人的努力才算成功,目前仍方興未艾。現在由戈丁主持的「哈佛經濟史學群」的工作坊跟研討會上,近九成的報告人,都是在講美國經濟史的研究(反而是戈丁讓我在這學群裡不斷推銷臺灣、日本、南韓等地區的經驗,此乃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