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城市看見日本人忘記之物 都市設計專家三文字昌也揭台日關鍵差異

都市設計研究者三文字昌也。(黃信維攝)

都市設計研究者兼「流動商店」共同創辦人、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都市工學專攻都市設計研究室特任研究員三文字昌也,致力於探討城市「流動性」的價值,嘗試將台灣與日本的城市文化促進雙向對話。

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流動性」,他認為,模糊而彈性的城市空間是很好的方式,期盼自身的研究與實踐,突破傳統都市規劃的框架,探索更具開放性與彈性的狀態。他近日接受《風傳媒》的專訪,分享自身經歷、都市設計的理念及對台灣與日本都市規劃的深刻觀察與啟發。

日本的城市日常為何不再具有流動性?

過去日本是從流動走向固定,而台灣則是流動與固定共存,這種城市設計的概念非常有趣。以前日本也有夜市,那就是所謂的「黑市(闇市)」,是戰後出現的,但後來逐漸被法律禁止了,台灣的夜市最初也帶有「黑市」的性質。而在日本,這類空間逐漸被高樓取代,比如車站前建起大樓,將地下的黑市納入其中。此外,在日本的祭典期間也有「緣日」,這和台灣的夜市有點類似。

不過,目前日本的狀況,其實與台灣是有差異,差異為何?長期研究的三文字昌也提到,日本的緣日並不是日常的,而是非日常的活動,只會在祭典期間,比如8月才會出現。所以說,日本確實也有流動性,但台灣夜市的流動性特徵在於,它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日本則不同,流動性是非日常的。他認為台灣夜市的流動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同時又與固定的元素結合,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

20250202-都市設計研究者三文字昌也。(黃信維攝)
都市設計研究者三文字昌也。(黃信維攝)

產生流動性的要素――規則的模糊性促使人們積極參與

三文字認為的「流動性」究竟源自何處?三文字昌也提到,他覺得最重要的點是「曖昧性(模糊性)」,或者說日語裡的「あわい(間)」(此指規則或界線上的曖昧性)這個詞彙。這種「曖昧(模糊)」是什麼呢?最終還是與「規則」有關。在日本,會有非常嚴格地去執行規則的情況,對於這種狀況,他以手繪圖的方式進行說明,並畫出相關區域,及私人領域、警察公權力介入的分界等。

三文字昌也說明,像是道路的部分,一定是由警察來管理,至於私人土地的部分,警察不會管理,而是由土地所有者來嚴格管理。這條界線非常清晰。這樣一來,在日本,人們不再將城市的公共空間視為自己的事物,導致沒有人願意去參與其中。「不過這種明確的界線,在像台灣亭子腳(騎樓)這樣的情況下就比較模糊了吧?」這種「模糊」的情況,台灣人可能也認為是個問題,但正是這種模糊性,產生了「自己主動參與空間」的意識,最終孕育出了多樣化的都市文化。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像「騎樓的停車空間 」這樣的地方,在建築物旁邊,就會出現停車空間,台灣產生這種「重疊」的情況在日本是絕對不會出現的。然而,三文字昌也指出,日本的都市本來應該也是流動,進而創造新的變化和影響,這樣的「流動性」其實是本來就存在的。台灣的都市總是在變動中思考,總是在「流動」,只是日本人已經忘記了這個概念,三文字昌也希望能讓日本社會能夠學到台灣城市的好處,進而創造新的變化和影響。 (相關報導: 揪「小沈1500」Excel這處有瑕疵 吳宗憲:沒辦法接受用這起訴柯文哲 更多文章

在近期的《TRANSIT》第66期特輯《探尋台灣的秘密》(台湾の秘密を探しに)之中,他也有撰寫相關文章。最後,關於訪問緊扣的「流動性」和「都市計劃」等主題,對台灣讀者傳遞的訊息,三文字昌也表示,台灣的城市真的是世界上少見的,非常有趣的存在,自己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這其中的價值,「那也是日本已經失去的東西,是我們所沒有的了」。雖然台灣也有一些問題,他第一次在台灣感受到了「城市的有趣之處」,這種城市的美好和價值,他會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保留和珍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