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央預算三讀通過以來,網路上不斷出現某些機構的決策階層抱怨業務費被刪減,甚至有聳動的傳聞稱,未來可能無法上網報稅、訂購車票,甚至無法購買新iPhone等,試圖引起民眾的恐慌情緒。
實際上,這些預算刪減,往往集中在一些業務成效不佳或功能重疊的單位,這些機構常被形容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如,監察院或行政院區域服務中心等,往往是為了酬庸而設立,並未真正發揮其功能。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黨利用預算刪減,提議廢除一些冗餘機構,節省民眾的資金,並獲得不少網友的支持。
例如,1月24日的風傳媒報導中,媒體人樊啟明分享了一張有關「廁所」的照片,指出由於立法院刪減預算,未來將不再提供擦手紙。此消息引發了網路上的大量討論與批評,部分網友質疑政府是否故意挑起爭議,並未針對資源的有效分配進行充分的思考。
此外,環境部近期發函給各縣市政府,可申請補助「特色公廁推動計畫」,內容提到,為響應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將提供每座最高新台幣2000萬元的補助,用於新建或改建至少30座具「特色」的公廁。此計畫的重點是提升公廁的文化、景觀和生態價值,並邀請民眾參與設計,似乎有些不切實際。考慮到預算緊縮,這樣的大手筆補助計畫顯得有些矛盾。畢竟,公廁的核心應該是實用、安全和衛生,而非過多關注文化和景觀設計。
有許多公務員深知,這類補助預算往往難以落實,且高成本建置的硬體,維護費用也會成為地方政府的沉重負擔。如此高成本卻效果有限的計畫,是否值得繼續推動,值得每一位立委和政府官員深思。若環境部真心想改善觀光景點、公園或交通轉運站的公廁設施,應該主動負責規劃、建設與後續維護,而不是將這些責任轉嫁給地方政府。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實用且可持續的政策出現,而非浪費地方資源在這類空泛又抽象的計畫上。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壯世代」踢鐵板,吳春城成黃國昌的燙手山芋 | 更多文章 )
*作者基層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