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應當牢記關稅和貿易政策的重點在於中國、中國、中國,而不是對付像台灣這樣的盟友。
ITIF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
川普打算對台灣製造的半導體課徵100%關稅,引來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批評,他認為此舉不但無法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遷往美國,反倒會引發全球性的關稅戰爭、提高美國人的成本、傷害美國科技公司,更在重要時刻破壞與重要盟友的關係。
埃澤爾28日撰文指出,川普建議將所有半導體的關稅提高到100%,因為他認為,對台灣半導體大幅提高關稅,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就會被迫遷往美國;如果美國對印度或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徵收較低的關稅,台灣企業只會把工廠遷往這些國家;如果對中國晶片出口徵收的關稅低於對台灣出口徵收的關稅,就會幫助中國半導體製造商—因此實際上只能提高所有半導體的關稅。
埃澤爾認為川普的政策理路並不正確,因為在短期內,關稅只會提高美國消費者和製造商的支付價格,2023年美國有44.2%的邏輯晶片進口和24.4%的記憶體晶片來自台灣。一份研究指出,如果台灣半導體製造遭遇重大變故,無論是因為地震、軍事衝突還是川普有意開徵的關稅,都會讓美國的邏輯晶片價格上漲59%。由於晶片對無數產品都至關重要,半導體關稅將迅速拉高美國的日用品價格,更不要提Apple、Broadcom、Qualcomm、Intel、NVIDIA、Xylinx 及其他許多公司的晶片需求。對於依賴台灣半導體的美國公司來說,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境外是理性的經濟選擇。
此外,認為外國公司或美國進口商將代替美國消費者承擔關稅上漲的成本的想法,也是有問題的。經濟學家Pablo Fajgelbaum和Amit Khandelwal在2021年檢視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結論是美國的消費者主要承擔了關稅,代價就是提高商品價格,貿易戰也降低了美中雙方的總體實際收入」。對台灣加徵100%半導體關稅在短期內對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幾乎沒有幫助,沒有任何半導體製造商會關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立刻遷移至美國,或在美國興建替代廠房。
川普似乎認為晶片製造商在選擇晶圓廠所在地時首要考慮因素就是關稅。但埃澤爾指出,製造半導體可能是人類最複雜、最昂貴的工程任務,最精密的半導體晶圓廠建造成本超過300億美元。因此半導體製造商在進行投資規劃時絕對不能出錯,他們必須仔細評估超過500項因素,包括人才、稅務、貿易和技術政策,以及法規、環境和勞動市場條件,才能做出決定,而且建造工程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簡而言之,單單關稅並不足以構成遷移價值數百億美元晶圓廠或在美國設立新廠的理由。
埃澤爾指出,川普假設美國永遠是全球科技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從1990到2020的三十年間,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生產的佔比縮減了70%,目前僅剩10%到12%。如果川普能夠大幅提高半導體的成本,對所有依賴半導體的美國製造商就會造成更大損害,甚至可能會進一步將半導體製造業推離美國。根據2019年的研究,面臨較高關稅的美國製造業往往會失去工作機會,因為較高的投入成本和報復性關稅抵銷了進口保護的好處。川普對台灣半導體加徵關稅完全會產生反效果—削弱美國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加速其向海外轉移。
埃澤爾認為,其實川普根本不需要這些關稅。事實上,美國從上一屆川普政府開始,就已經爭取到台積電在美國大舉投資—台積電已經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三座最先進的廠房,還有14家台灣的半導體業者在美國設立營運據點。換句話說,川普不需要舉起關稅大半,就能將更多半導體製造業帶到美國,因為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半導體製造地之一。 (相關報導: 「矽盾」註定會被川普拔掉?德語媒體:只要尖端晶片來自台灣,美國終究受制於人 | 更多文章 )
至於川普對「《晶片法》只是拿錢給超有錢的公司」的批評也不正確,因為這種說法忽略了在美國建造和營運一座半導體晶圓廠的成本,比美國的亞洲競爭對手高出30%。這就是為什麼兩黨都支持的《晶片法》要提供25%投資稅務優惠、以及390億美元的補助金和貸款的理由。埃澤爾認為川普不該攻擊《晶片法》,而是該將重點放在他上一任期已經非常成功的企業和投資抵免稅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