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娛樂史,盛行於1950至1980年代的「秀場」榮景,至今仍讓不少老觀眾、資深藝人們都難忘,「藍寶石大歌廳」更是臺灣秀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主持人是豬哥亮、邢峰、高凌風更是代表人物之一,隨著電視發展,從早期歌唱節目演變出現的「秀場型節目」,更可說是「台灣綜藝始祖」。秀場文化是什麼?露天秀、歌廳秀、餐廳秀...早期歌廳秀是如何出現?台灣「秀場文化」從燦爛繁華到沒落,秀場風華30年,是台灣演藝史是一頁奇蹟,更是一路見證台灣經濟起飛的歷史縮影。
台灣秀場文化:從燦爛繁華到沒落的歷史縮影
台灣的秀場文化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關於秀場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的說法為「露天茶座的興起」。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台灣經濟起步,人們唯一的消遣就是到露天茶室聽歌,台北西門町、淡水河畔和螢橋等地出現了許多「露天茶座」,這些露天茶座提供歌舞表演,不賣門票只賣茶,經濟實惠的價格,吸引許多人來消費,全盛時期有20多家露天歌廳,也成為當時民眾主要的娛樂場所。
因為當時許多外省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因此當時演唱的也都是早年上海時期流行的歌曲,例如如周璇、白光、李香蘭等歌手唱紅的歌曲,吸引了大量觀眾,聽歌也一解思鄉之情,也為台灣秀場文化的萌芽奠定了基礎。後來茶室衍生出許多麻煩,因民眾抗議而被迫關門大吉,於是逐漸轉換成有店面的歌場。
根據《品傳媒》報導,經歷秀場風華的資深藝人黃西田回憶,「大約在民國57、58年比較有固定的雛形,那時候還不叫『秀場』,而是『歌廳』,那段時間最有名、也具規模的有高雄藍寶石大歌廳、台北的台北歌廳,前者以台語掛演出為主,後者則比較偏向外省掛的歌曲,因地域差別而有了駐唱歌手曲風的差異。」
茶室關閉後,逐漸轉換成有店面的歌廳,1950年代,台灣首家歌廳「蓮園」於台北市中華路開幕,隨著「蓮園」生意蒸蒸日上,歌廳如雨後春筍般越開越多,包括「朝陽樓」、「金門飯店」以及最有名的「藍寶石大歌廳」,表演的歌曲也逐漸走向本土化。
《群星會》推動歌廳秀走向巔峰
在1960年代,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由慎芝、關華石製作的歌唱節目《群星會》在台視開播,標誌著台灣電視節目的開始,當時《群星會》所創造的男女對唱表演型態風靡一時,例如青山與范婉曲、謝雷與張琪、余天與秦蜜,也有不少歌星也曾參加過節目,例如湯蘭花、夏台鳳、楊小萍、鄧麗君。
正是因為《群星會》的成功,在《群星會》的全盛時期,歌星只要參加《群星會》,就覺得身價上漲好幾倍,這樣的電視播放形式,刺激了更多觀眾想要想一睹歌星風采、刺激現場聽歌的消費慾望,大大增加了歌手的知名度,儘管《群星會》本身並沒有走向秀場化,但對於後來的綜藝發展具有關鍵影響。捧紅的歌手包括謝雷、張琪、倪賓、白嘉莉、鄧麗君和余天等,「明星」、「歌星」的稱呼也開始興起,歌廳文化也隨著歌手的往南移動將這個文化傳播往台中、高雄、台南的秀場。
(相關報導:
欠債跑路、家庭恩怨紛擾又難解…秀場天王豬哥亮的一生比八點檔還曲折啊!
|
更多文章
)
根據台灣光華雜誌指出,1970年代,政府推行十大革新運動,一度禁止公務人員進入歌廳,後來經過一些本身就是歌迷的老國代、立委據理力爭,認為聽歌只是生活上的一種消遣,談不上奢靡,未久禁令解除,不過經過這樣對於歌曲的「查禁政策」,聽歌風氣更甚以往,因為當時耳熟能詳的歌都被因歌詞而禁播,在檯面上聽不到,例如《望春風》等經典歌曲,不過許多歌曲民眾卻可以在歌廳聽到,也讓這樣的歌廳文化走向巔峰。
秀場文化發展巔峰:80年代的黃金時代
1980年代被視為台灣秀場文化的巔峰時期,在台北、西門町等地,歌廳秀的表演場次爆滿,甚至需要提前數月預訂座位。
根據《台灣光華雜誌》指出,隨著時代演進,聽歌的性質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往歌迷純粹是因為喜歡聽歌、偏愛某人的歌藝才買票進場,但是隨著社會風氣日趨浮華,純聽歌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業者於是加入五花八門的節目,如歌唱劇、喜鬧劇,加上節目主持人的串場型態、「插科打諢」的訪問,主持人說學逗唱無一不能,即興表演的成分濃厚,甚至有意無意加入一些「黃色笑話」,搏君一笑,帶動現場氣氛,而在台灣當時最有名的歌廳之一就是「藍寶石大歌廳」。
藍寶石大歌廳傳奇史
藍寶石大歌廳是台灣秀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輝煌歷史見證了台灣娛樂產業的轉型與繁榮。這家位於高雄市新興區的歌廳,它從1975年成立,而在1995年歇業,對台灣的歌廳與電視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捧紅了豬哥亮等無數藝人,更被認為孕育了三立電視與八大電視兩大媒體,有人稱其為三立電視之母。
藍寶石大歌廳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成為娛樂文化的山頭之一,當年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歌手都競逐這夢幻舞台,歌手間有著「沒上過藍寶石,要紅成為歌星很困難」的共識,還有一說是,只要在藍寶石歌廳演出過後,回北部以後的演出之後「身價」也會提升兩三倍以上,而華麗服裝和藝人擺出歡迎的招牌動作,是秀場常見的畫面。
藍寶石大歌廳變成國內歌星必上的秀場,而該歌廳確實也捧紅了不少人,例如過去秀場天王豬哥亮從原先的「藍寶石大歌廳」代理主持人,一炮而紅晉升為一線主持人、藝人,還有過去當紅的歌星如費玉清、張菲、高凌風、余天、邢峰、賀一航、黃西田、梁一、梁二、李秀齡、蔡琴、江蕙、陳美鳳等也都曾在此演出。
在1980年代的台灣秀場界,張菲和豬哥亮稱霸台灣秀場,豬哥亮草根性重,不只馬桶蓋頭吸睛,戲劇演出,草根性重又葷素不忌,常常逗的台下觀眾哈哈大笑;張菲臨場反應好,較常出口成章。兩人是風格迥異的競爭對手,不過因為酬勞昂貴、舞台腳色相似,兩人鮮少同台演出,因此有人稱「南豬北張」的封號。
此外,主持人邢峰的國、台語主持交雜風格,幽默圓滑也是當時秀場火紅的主持人,豬哥亮、邢峰、張菲,分別稱霸了南台灣高雄藍寶石、喜相逢大歌廳,和台中聯美、台北狄斯角餐廳,而張菲、豬哥亮、邢峰、高凌風與倪敏然亦有「南豬、北張、中邢峰,高凌風草上飛,倪敏然總管」之合稱。
根據中央社報導,高雄市民薛秀美回憶過往藍寶石盛況,也感嘆,「過去的社會比較有趣,也更有人情味。」在藍寶石,觀眾從不吝嗇給台上的表演者鼓勵,「丟金條啊、丟禮物啊,都是常有的事,現在的表演就很難看見了」。
歌廳秀沒落:台灣秀場文化正式搬上錄影帶市場
此外,歌廳背後的營運模式也飽受挑戰,從高額的場地租金以及當紅歌手的高昂價格反映到了消費者身上,觀眾人數銳減,且歌廳紛擾不斷,而「餐廳秀」的出現,更對歌廳榮景造成重擊,許多經營者面臨虧損只得陸續結束營業,不過,餐廳秀的榮景也維持不久,秀場文化中的歌廳表演隨著時代沒落。
綜藝節目秀場化
不過,秀場時代與電視綜藝成為了互相抬轎的局面,秀場的風行連帶影響了綜藝節目逐漸秀場化的趨勢,根據《寶島大劇場:目睹之現狀與怪現狀》書中所述,「秀場」盛行的同時,錄放影機與有線頻道陸續進入家庭,以餐廳秀、歌廳秀、點唱秀為名的「秀場」錄影帶大行其道。民眾可從出租店帶「秀場」回家,或在餐館、旅館、遊覽車上看到豬哥亮的餐廳秀,賀一航、余天等人的三立點唱秀或胡瓜的歐棚演唱秀。
即使「藍寶石大歌廳」已經不在,但因為捧紅豬哥亮的楊登魁,日後成立了楊登魁創立巨登育樂(八大電視前身),製作《豬哥亮俱樂部》主持人有豬哥亮、賀一航等;而將《豬哥亮歌廳秀》拍成錄影帶的林崑海則成立了三立影視(三立電視前身)。
1980年代,不少藝人離開秀場轉戰演藝圈,秀場型綜藝節目興起,例如《豬哥亮歌廳秀》是將台灣秀場文化正式搬上錄影帶市場的錄影秀,以藍寶石做為第一個錄影基地,許多主持人和藝人將秀場上的即興表演技巧帶入電視,秀場節目也影響了當時的電視節目形式;以鳳飛飛為代表的彩虹系列節目《飛上彩虹》、高凌風主持的《鑽石舞台》、張菲主持的綜藝節目《歡樂一百點》同樣是秀場型綜藝的代表作。
秀場文化從露天茶室興起,再到《群星會》的成功推動了秀場文化的巔峰,秀場的風行連帶影響了綜藝節目逐漸秀場化的趨勢,而後衍伸的的綜藝短劇單元類型節目,經典的角色扮演,更捧紅了許多藝人,例如澎恰恰、許效舜、九孔、邰智源。「秀場文化」雖已隨著歌廳沒落、綜藝節目型態改變而消失,歌廳與秀場卻仍是台灣娛樂發展史中,無法抹滅的重要光輝歲月。
(相關報導:
欠債跑路、家庭恩怨紛擾又難解…秀場天王豬哥亮的一生比八點檔還曲折啊!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