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或農曆年前,正是一個檢視離岸風電產業推動發展的良機。同時,這也是向業界先進與投資界專家請教國際趨勢及挖掘潛在商機的好時機。2024年的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可說是風雲激盪,浮式離岸風電示範專案無疾而終、WTO與台灣在國產化政策上的交鋒,以及泛官股再生能源銷售平台的爭議,均成為再生能源領域的焦點話題。
隨著國曆年的開端,立法院完成了中央政府預算的密集審查,對多項政策進行了嚴格挑戰與檢視。能源是一個極為多面向的課題,涉及進口與在地原物料、基礎建設、新能源發展、能源組合、經濟動態、產業策略及國際貿易等層面,任何政策調整都可能對整體經濟與社會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呼籲政府機構及立法委員,未來在規畫和審視能源與電費相關預算時,務必以至少40年以上的國家發展視角為基礎。考量到風電場的生命週期可長達20年,40年不過是兩個週期,長遠的規劃至關重要。
台灣電費長年受惠於政府補助,使其相較國際標準費率低廉許多。這樣的政策雖能短期內提升產業競爭力,但長期來看也使經濟結構固化,對補助形成高度依賴。一旦補助縮減,可能對產業與民生造成難以彌補的衝擊。而經濟部原先對台電的補助預算已遭刪減,今年可預期更進一步的電價調整。
此外,台灣的能源結構亦需重新檢視。根據經濟部能源署公告資訊,台灣僅3.3%的能源為自產,其餘96.7%依賴進口。這樣的比例不僅對電力穩定性構成威脅,也增加了成本價格波動的風險。在核能逐步退場的目標下,加速再生能源的開發不僅能減碳,還可提升自產能源比例,創造新商機與就業機會,並為社會帶來更多經濟價值。截至2024年10月底,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近3GW,展現出令人鼓舞的成長潛力。
然而,離岸風電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國產化政策的變動、泛官股銷售平台的爭議,以及浮式離岸風電示範專案的多次落空,均令業界感到失望,甚至削弱了國際投資的信心。特別是浮式風電的停滯,短期內必須透過穩定政策與重建市場信心來加以解決,避免產業因不確定性而流失競爭力。同時,鄰國韓國在浮式風電上的超前佈局已開始展現優勢,透過差異化策略及配套措施搶奪市場主導權,這對台灣而言更是警惕。
除了離岸風電,其他再生能源如海洋能、氫能、小水利、太陽能、地熱及碳捕捉等雖具潛力,但技術商業化尚需時日。因此,當前應以離岸風電為優先,並同步提升其他再生能源技術的品質與成熟度,逐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為了讓台灣在亞太能源競賽中穩固地位並實現永續發展,建議從短期、中期到長期分階段推動具體措施:
短期內,應加速推進浮式風電示範專案的落地,穩定政策環境,重建市場信心,吸引更多國際投資。同時,確保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專案的透明性與合理性,保障產業穩健運作。
中期規劃,需健全再生能源銷售平台,完善專案融資與投資制度,為國內外資本創造更安全的投資環境。此外,積極推動氫能應用與對接,提升儲能技術與運輸效率,為未來能源組合提供更多可能性。
長期策略,應投入前瞻性能源技術,如海洋能、地熱及碳捕捉,持續探索能源多元化的潛力。同時,積極爭取國際再生能源高峰會在台舉辦,透過國際合作提升全球能見度,並設立定期專業再生能源工作坊,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交流。
離岸風電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也是向亞太市場展示實力的最佳機會。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未來,只要持續推動政策創新,強化國際合作,穩步落實能源發展策略,台灣完全有能力在這場能源轉型中再次成為領航者。 (相關報導: 幕後》跟著風電國產化一同被「卡」 興達海基重金恐淪打水漂 傳要收攤有苦難言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 WFO(國際離岸風電論壇)的Co-Head Asia Pacific,負責推動亞太地區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並促進交流與挖掘商機,曾長期居住於南非並在英國工作數年,近十多年來主要在台灣非營利單位服務,致力於促進國際商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