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民進黨對中政策回到原點

郭正亮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又回到原點。(吳逸驊攝)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月9日討論《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各種試圖改變兩岸核心論述的新嘗試都未過關,包括蘇貞昌主席「憲政共識」、謝長廷「憲法各表」、柯建銘「凍結台獨黨綱」,民進黨仍固守在「台灣前途決議文」進退兩難。較大意外,是「對中政策總結報告」最後改稱「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文件位階大幅降低,既不具有路線總結性質,也不能取代黨綱或《十年政綱》,充其量只是九場擴大對中政策會議(華山會議)的摘要記錄,只能作為政策補充參考。

沒有定位的交流,難以累積交流成果

《檢討紀要》的主要成果,並非在兩岸定位問題尋求突破,而是對兩岸交流表達正面態度,例如「本黨應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另如「營造一個讓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使其成為支持民主台灣的最佳夥伴」。

但此處所提到的城市交流或智庫交流並無新意,都是行之有年的既有模式。例如民進黨縣市長推動城市交流,早已絡繹於途,包括促銷水果、促銷觀光、城市比賽等等。2013年8月10日高雄市長陳菊還在天津會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顯見兩岸交流只要不涉及統獨矛盾,大陸並不排斥與民進黨縣市長接觸。

至於兩岸智庫交流,泛綠智庫參訪大陸也早已屢見不鮮。例如民進黨立委林佳龍即曾以台灣智庫董事長身份訪陸;2013年8月立委蕭美琴也曾以民主基金會董事身份參加上海兩岸會議。2013年10月,獨派色彩濃厚的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還曾作為朱立倫岳父高育仁的協辦單位,在上海舉辦高度敏感、具有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性質的和平論壇。

顯而易見,不管是城市交流或智庫交流,民進黨早已落實推動,並不需要《檢討紀要》特別強調。真正攸關民進黨兩岸交流困境的核心問題,是民共兩黨仍然缺乏兩岸對話基礎,因此即使民進黨表示將「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但這種「沒有定位的交流」,充其量只限於不涉及統獨矛盾的地方執政縣市,或只限於不直接代表政黨的泛綠智庫。

沒有定位的交流,缺乏正式的制度化架構,都是以個別事件發生,既不能累積交流成果,也無法推動政策共識,更不可能推動更高層次的兩岸交流,例如民共兩黨高峰會、國會黨團互訪等等。就此而言,不管是謝長廷推動「憲法各表」,積極建立民共交流平台;或是柯建銘主張「凍結台獨黨綱」,消極化解民共交流疑慮,都是希望突破現有的民共交流困境,使民共交流得以建立正式架構,得以不斷累積交流成果。但謝柯兩人的努力,顯然都被蘇主席否定。

憲政共識受阻,蘇保守路線受挫

謝長廷從2012年10月啟動破冰之旅,到2013年6月推動香港紅綠對話,持續數月宣傳「憲法各表」,最後在9月26日民進黨擴大對中政策會議上,因為新潮流強烈反對遭到重大挫折,被迫改為「以憲政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基礎」。儘管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針對「憲政共識」能否作為兩岸對話基礎,在11月28日明確表達反對立場,但蘇主席和新潮流不為所動,擺出一副將與中國大陸對著幹姿態,執意將「憲政共識」納入《對中政策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