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 政府打房玩真的?

財政部長張盛和與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將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政策,是否能夠抑制房價,民眾正拭目以待。(吳逸驊攝)

台灣房價高得離譜,許多民眾只能望樓興嘆,如今財政部長張盛和與行政院長江宜樺接連宣示打房決心,打算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政策,藉此抑制居高不下的房價,「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千呼萬喚始出來,卻也不免令人好奇,政府這下是玩真的嗎?

央行上周祭出4項打房措施,包括擴大房市管制區域,增列新北市及桃園縣的8個行政區;新增自然人第3戶以上全國不分區貸款最高成數為5成的規範;調降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最高成數為5成;並將豪宅認定標準調低,市場預估「打囤房」的效果將優於「打炒房」,對於房市的衝擊其實有限,就算金管會與北市府隨後加入打囤房的行列,對於抑制房價的成效恐怕也不明顯。

首先是政府對於自住定義太過寬鬆,除夫妻持有1戶外,買給名下無屋的父母或成年子女也算自住房屋,這就曾遭外界批評,若持有4戶還不算囤房「真是太扯」!

此外,台灣公告地價僅為市價的2、3成,公告土地現值僅為市價8成多,加上房屋評定現值過低,平均房屋持有稅賦不過千分之4,遠低於國際間1~3%水準,加計利率後的持有成本僅為2.4%,對於本來就有能力囤房的屋主而言根本不痛不癢。

而就算是包租公,也恐怕只是像北市財政局所說的,由於房屋構造標準單價從70年起都未調整,而房屋現值10萬元以下的小套房又不需課房屋稅,因此針對非自住房屋的囤房族課徵差別稅率,某些坐擁小套房的囤房大戶將免受波及。

放眼望向鄰近國家,南韓、香港及新加坡祭出大幅調高不動產交易的印花稅率、加重短期買賣與非居民買方稅負,及依市價課徵累進持有稅負,並調高多屋者的稅率等租稅措施抑制房價,儘管成效未必盡如人意,至少也努力過了;相較之下台灣的不動產相關稅制確實不夠周延,理想中的制度仍是應將房地合一課稅,稅率則依價值累進,另一方面與現行奢侈稅相輔相成,嚴懲短期內轉手賣出的投資客,藉此遏止炒房歪風。

雖然這次央行為了打房精銳盡出,卻也只能無奈力有未逮。誠如央行所言,面對房價問題必須「對症下藥而非頭痛醫腳」,相關部會共同從需求、供給與制度層面三管齊下。如今身為關鍵角色的財政部終於也開了金口,打算推動房地合一並以實價課稅,究竟這次出手會不會成為壓垮房價的最後一根稻草,抑或只是為了回應央行而徒發一聲怨氣而已,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