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不會崩潰?這是個老問題。誠如Howard W. French 所言,「國家以及國際事務遊戲的本質,就是其結果並非原先所預想甚或是背道而馳⋯⋯(習近平)追求中國夢將會帶來許多他原先想不到或根本不想要的東西。」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陸無法以現在的現狀持續發展下去,它必然要經歷不斷的改革,而改革的議題、廣度、方向、程度、次序、時機等,都會決定它的軌跡,也決定中國人民的命運,甚至於兩岸的命運。這個實驗依然在進行,或者說,大陸仍舊在摸著石頭過河,險灘、漩渦都不會少。總而言之,這個故事還沒結束呢!
大陸要買下世界?
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就,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尤其大陸以其龐大的市場以及鉅額的外匯,似乎真像拿破崙所形容的:一頭睡醒的獅子,想要一展雄風。「在人類歷史上,人們還從未見過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十三億),在如此長的時期內(二十五年),有過如此迅猛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好的發展成功案例。」 過去,大陸是資本輸入國,但從二○○三年開始,也就是改革開放二十幾年後,大陸也決定了「走出去」的戰略,亦即開始海外的併購。
根據大陸的統計,累積至二○一三年底,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達六千六百零四點八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十一位,其中二○一三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一千零七十八點四億美元。除此之外,國有企業流量占比降至四成。二○○五年法國人Erik Izraelewicz 寫了一本《當中國改變世界》,二○○九年Martin Jacques 繼之寫了一本《當中國統治世界》,二○一○年Stephen Halper 出版《 北京共識: 中國的威權模式如何風行於二十一世紀》, 二○ 一一年rvindSubramaniam 出版《日蝕:生活在中國經濟霸權的陰影下》,這些書一出版,很快就成為暢銷書,然後再加上一些大陸海外的併購案,更引起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的疑慮。
這種疑慮出現在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之中,也出現在西方媒體之中,《紐約時報》甚至稱中國有如「擁有軍隊的沃爾瑪超市」。中國大陸在發展的過程中,消耗了世界大量的能源與原物料,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各項原物料的價格大漲,大陸不只買原物料,後來更積極想要買下公司。當大陸的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要併購美國的Unocal 公司時,就引起美國民眾及國會的疑慮,共和黨眾議員Richard W. Pombo 提案認為允許中國公司購買Unocal 會威脅並損及美國的國家安全,投票結果,三百九十八票比十五票。
(相關報導:
朱駿觀點:中俄〈聯合聲明〉對兩岸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
|
更多文章
)
習近平訪英與卡麥隆會面,中英簽下巨額合作項目。(美聯社)
中國鋁業想要併購澳洲力拓公司時,也碰到類似的問題。澳洲反對黨領袖MalcolmTurnbull 認為中國鋁業實際上就是中國政府的延伸,不論是作為客戶以及對澳洲資源有影響力的部分擁有者,都有利益衝突,因此澳洲財政部應該否決這一項併購案。他也指出:「(此一併購案如果成功)會給予中國鋁業以及背後的中國政府對於澳洲第二大的資源公司最大的影響力,並且可接觸到有關生產、成本、定價、以及行銷策略的資訊。」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因政治影響而破局。當然,大陸對外併購的動作不會終止,因為這也是其經濟結構轉型之所必需。
全球併購的腳步不會停下來,但是否代表大陸真的有那麼強的實力買下世界嗎?
那些強調中國經濟實力論者,基本上都認為大陸現在雖然是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但不會停留在此,而是會朝價值鍊往上爬,亦即往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的方向前進,因此必然會與西方國家產生更激烈的競爭。大陸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開始積極海外併購,這些事實,透過媒體以及書籍的渲染,坐實了西方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恐懼,也剛好給了西方一些政治人物藉口來阻撓中國大陸的崛起。
然而,當我們衡量大陸的經濟實力時,必須考慮時間與空間兩個脈絡。從時間的脈絡來看,大陸依然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體,國民平均所得也不過七千多美元而已。從空間的脈絡來看,大陸所面對的,其實不是美國、日本、德、英、法等個別的國家,而是已開發國家這個集體。
誠如Peter Nolan 所言,這些高所得國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彼此的企業早透過頻繁的併購而變成了一個「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現象。「在一個又一個產業的領頭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產業整合」,他稱之為系統整合者,而這些都是高所得國家的企業,中國大陸的企業根本難望其項背,即使想要追趕,恐怕也不是短期內能做到的事。
由表5-1可知,大陸與高所得國家之間,的確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中國大陸二○一五年的外匯存底為三點七兆美元,但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黑石集團(Blackrock)所管理的資產就高達三點三五兆美元。二○一五年FT五百大公司中,中國的公司有三十七家,而美國就有兩百零九家,中國的公司幾乎都是國有企業,而且以石油、銀行、證券為主。產業中品牌價值最重要,但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全球品牌可言,尤其是消費產品。除此之外,在全球化以及產業集中化的過程中,西方一些重要產業所擁有的市占率,根本不是大陸可望其項背,遑論超越了。
就以二○一五年習近平訪英為例,雖然媒體大肆報導中國在英國投資四百億英鎊,但如果與其它國家比較即可發現,中國大陸目前只是歐洲的第九大投資者。「中國在過去十年裡投向歐洲的一千五百五十億美元,尚不及歐洲前三大投資者——英國、法國和美國——任何一個的十分之一。提供一個更全面的數字,以二○一五年為例,全球的跨境併購金額約一兆美元,而大陸只有六百一十億美元,占百分之六左右,連前十名都排不上,而且絕大部分都不是一線公司,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在是名不副實。
大陸買下全世界,其實只是蛇吞象的想像而已,不過,大陸經濟實力增強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它的競爭力或許威脅不了高所得國家,但其市場規模已足以影響其決策。二○一五年九月習近平到美國進行國是訪問,隨行人員有不少大陸大咖企業家,包括馬雲、馬化騰、李彥宏、楊元慶等,以及國企執行長,在西雅圖一場兩國網路論壇中,美國通用、亞馬遜、思科、蘋果、杜邦、微軟、百事、波音、星巴克、IBM、臉書等大企業老闆均出席。臉書創辦人祖克伯甚至在自己臉書上表示,能與習近平用中文交談,是莫大榮耀。除此之外,大陸還和美國波音公司簽下了三百架飛機的採購合約,而且未來還有六千多架的機會,誠如媒體所言,「難怪波音會第一次把工廠輸出,要在中國浙江蓋工廠。」習近平九月訪美之後,立即於十月訪問英國四天,得到英首相卡麥隆的隆重接待,包括造訪白金漢宮、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Chequers)、國會大廈等,這種接待規格已引來西方盟友的一些酸言酸語。《金融時報》引述美國一位高級顧問描述英國為「中國現在唯一真正能夠影響的地方,因為英國非常渴望獲得中國的投資」。
習近平訪美。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公開表示能用中文與之交流,是莫大榮耀。(美聯社)
另一位西方高級情報官員表示:「我們對英國政府當前中國政策的最善意解讀是,它是一個旨在吸引短期投資的、純粹重商主義的、無原則的自私決定。關鍵的問題是它能否真正奏效。」《紐約時報》更以「英德競相討好中國,歐洲為經濟利益妥協價值觀」為標題來批評這兩個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盟友。
事實上,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自己都說了「我希望在對華關係上冒一點險,推動英中關係發展,從而真正為我們國家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 習近平當然不能空手到英國,他與英首相在唐寧街已簽了高達四百億英鎊的各項協議,項目包括欣克利角核電項目、汽車領域、樂高遊樂園、中英電影投資基金、家埃爾伯特港口、醫療衛生、石油領域、遊輪協議、金融項目等等,也難怪英國會張開雙手擁抱中國,而且在人權議題上自我節制。更重要的是,兩國發表了〈中英關於構建面向二十一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根據這份宣言,除了軍事外,雙方在貿易、投資、金融、能源、安全都有相當具體的合作。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看來在國際關係上亦同樣適用。
(相關報導:
朱駿觀點:中俄〈聯合聲明〉對兩岸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