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蛻變 美麗變身

新興雜誌著重圖像呈現,不計較印刷成本,例如藝文雜誌《Kinfolk》。(取自網路)

平面媒體快速萎縮,雜誌業當然大受衝擊,德國女性雜誌《more!》、美國《PCWorld》、日文版《Esquire》等刊2013年陸續喊卡。繁中版《國家地理雜誌》、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經歷停刊、易主後重新發行,銷量卻不容樂觀。這傳統雜誌最黑暗的時期,卻有新興小眾雜誌,帶著無比樂觀精神低調上市。

雖然大眾化口味雜誌市場瓦解趨勢越來越明確,各地陸續出現以小眾市場為對象的個性化雜誌,像是美國生活雜誌《Kinfolk》、英國當代藝術雜誌《Article》、英國足球雜誌《The Green Soccer Journal》、荷蘭業餘設計雜誌《Work that Work》、台灣《周刊巴爾幹》等等。

這些雜誌呈現的圖像精美,動輒以整頁或跨業方式呈現,紙質厚重、多數沒有廣告,內容包括美食、藝術、創意等吸睛題材,出版風格保留部分傳統雜誌的形式,卻也帶著不計成本展現個人創意的任性。

這樣的雜誌品味不見得出眾,大概也無法引領潮流,但編排與內容試圖呈現的閱讀境界,無庸置疑稱得上美麗作品,吸引人翻閱、流連目光,邀人沈浸書中跟作者一塊神遊,感覺很適合放在咖啡廳裡讓人細細品味,營造的氣氛也接近照片分享社群網站Instagram那種讀者黏著效果。

雜誌內容不追逐流行或節期,通常圍繞單一主題深入報導,可說是圖片、構想與不同企劃建構的主題小說,幾乎無法預測各期內容,報導阿拉伯世界的貝魯特雜誌 Outpost最新一期主題就是「迷失的可能與樂趣」。發行頻率則不限周刊、月刊、季刊、半年刊、甚或不定期出刊。

推動這些個性化雜誌的,多是單一設計師、記者、初出茅廬的畢業生等個人執著熱情,一如出版者的個人代表作,通常必須盡量維持低製作成本,也得利用過去淘汰舊日雜誌型態的網路或社群來推廣販售,然後慢慢摸索出適合的經營模式。

以《Work that Work》雜誌為例,這本非專業人士看的設計雜誌,提供電子版與印刷版刊物,並創建「社群分銷」(social distribution)的促銷方式,讓願意主動跑腿到出版社拿書的讀者享有折扣,買超過10本書的讀者,就享有經銷商的半價優惠。

也有雜誌提供不同類型(或載體)的出刊方式,英國獨立雜誌《Stack》甚至提供多元雜誌選項,讀者可自行決定彙整那些內容。種種平面出版嘗試,不光是實體出版品的復興,或試圖反撲虛擬電子讀物,或應該說是新興小眾雜誌力圖建構新世代的文化基礎建設。